• 110阅读
  • 0回复

访上海中国唱片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2
第3版()
专栏:行行业业

访上海中国唱片厂
最近,我们怀着很大的兴趣,访问了上海中国唱片厂。
在录音室里
正凑巧,我们来到唱片厂的这天上午,著名的女歌唱家周小燕刚好在那里录音。在高大宽敞、光线柔和的录音室里,忽然传来一阵低低的铃声,整个屋子立即鸦雀无声。过了几秒钟,墙上的一盏红灯一亮,录音便正式开始。随着钢琴的伴奏声,空中便荡漾起周小燕优美婉转的歌声:“我是快乐的百灵鸟。……”和录音室隔着一块厚玻璃的工作室里,音响导演黎锦光正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放大器从隔壁送过来的歌声。在他身边的录音机上,胶质磁带正在慢慢地滑过。……
一曲唱罢,录音人员马上把录下的声音放给演唱者本人审听。当周小燕快要听完的时候,她忽然发现有一个地方自己还不够满意。于是,第二次录音又开始了。唱片的录音不同于一般舞台的实况录音,它不但要做到没有一点杂声,而且音质的要求也很高。这天上午,周小燕单单《快乐的百灵鸟》这一首歌曲就唱了六遍。
用磁带录音,这还是唱片厂近几年来采用的新方法。过去录音都是直接刻录在一块比唱片大一点的腊盘上,如果发现有点差错,只好从头到尾再录一次。而往往在第二次录音时,原来错的地方改正了,可是又出现了新的差错。所以有时只好将就一些,把稍为好一点的腊盘拿去做唱片。还有一些时间较长的交响乐和京剧等戏曲节目,过去因为过几分钟就要停下来换一次腊盘,演唱的人只好常常停下来,这样就影响演奏和演唱的效果。现在改用磁带录音后,可以把几条音带通过剪辑,把各条音带上最精彩的部分合在一起,再拿去做腊盘。很长的节目也可以一次全部录完,然后再根据唱片的要求,拿去分段处理,做成一张张的唱片。
开拓了新的天地
中国唱片厂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唱片,一共包括一百零八个剧种、二十六个曲种。一百多个剧种中,只有京剧、越剧、粤剧、评剧等三十三个解放前曾经灌过唱片,其余的七十多个剧种,如广西的桂剧、邕剧、采调,安徽的黄梅戏、徽剧以及吉林的吉剧等,都是解放后第一次灌片。曲种方面如山东的琴书,四川的清音,湖北的碟子,湖南的弹词、甘肃的道情等,也都在最近几年先后上了唱片。解放前不被重视的少数民族的民歌,现在已成了音乐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片厂现在已经出版的少数民族的民歌共有三百二十六张,包括二十三个兄弟民族。
唱片还在保存文化遗产上起了很好的作用。有些著名的艺人去世了,他们的歌声却通过唱片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新疆刚解放不久,文化部门曾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十二木卡姆”(木卡姆意思类似交响乐的乐章)。这种古老的艺术在当地称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内容极为丰富,有演唱,有讲故事。它原来发源于中亚细亚的一些国家,现在大都已经失传,有的国家虽然有人会唱,也只能唱其中的几个片断。新疆音协等部门在天山南北发现了几个高龄的老艺人,立即把这种几百年来一直口传的艺术录了下来。过了不久,这些老艺人都相继去世了,中国唱片厂把那些录音带拿来灌制了一套完整的唱片,保存了这份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套唱片最近已经整理出版,从头到尾唱一遍,要二十多个小时才能唱完。
不唱的唱片
中国唱片厂还充分利用唱片的特点,为多方面的需要服务,如为教学服务的唱片就有许多种,有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外文、推广普通话的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非常别致的教学唱片。医学院教授上课讲解各种不同心脏的跳动时,只好口头讲,无法实地试验。唱片厂就为他们制了一种专门介绍心脏跳动声音的唱片。有了这种唱片,教授上课就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听,帮助他们从实际的声音中来判断不同的病症。医院里,有些病人施用气功疗法,但有的人一离开指导这种疗法的人,自己便不会做。唱片厂也为他们做了一种和工间体操音乐唱片相仿的唱片,病人只要被指导几次,便会随着音乐声的起落,自己进行治疗。
还有一些更加特殊的不唱的唱片。前些时候,水利建设成就展览会派人来要求唱片厂做一批唱片。这个展览会内容非常丰富,要很多讲解员不停地介绍,很吃力。唱片厂就为他们做了一批代替讲解员讲解的唱片,在展览会上和活动的模型配合起来,模型上指示灯指到哪里,唱片的解说也刚好说到哪里。
在工厂内外
上海过去的唱片公司,一般都是请人上门去录音的。中国唱片厂改变了这种做法。我国是一个大面积、多民族的国家,民间歌曲非常丰富,要各地的演员和艺人都到上海来录音,十分不便。他们就采用“旅行录音”的办法,由录音员和编辑组成了录音组,奔赴各地,把许多人们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民间歌曲录下来带回上海。前些时候,他们到云南的一些小城市去录音,但当地没有完善的录音场所,他们就设法借当地的一些剧场、俱乐部,用一些布幔、木板搭成临时的录音室,尽一切办法来隔除杂音,把最完美的声音录下来。这些年来,他们的足迹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遍及全国二十一个省、几十个大小城市。
翻制旧版唱片,去除其中的沙音这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旧版唱片过去因为技术条件较差,唱片的质量较低,而且经过长久的使用,就产生了一种沙沙的噪音。这些唱片的底版有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可是其中有不少唱片是些著名的老艺人的代表作。中国唱片厂最近就研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可能地把那些惹人讨厌的沙音“切掉”,把原来的声音保留下来。经过多次试验,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前辈京剧演员余叔岩的十八张半、三十七面唱片(有一张的一面是别人的节目),底版都没有了,每张唱片沙音都很大。经过唱片厂一番加工以后,现在除了四张唱片因为“先天不足”外,其余的十四张半,沙音都大大减少了。
现在录音的新唱片,质量就更好了。有些戏曲因为都是在室内录的音,声音比较集中,最近他们在灌制一套“红霞”歌剧唱片,在音响上作了一些改进,结果唱片虽然是在室内录的音,但听起来好像是在旷野里唱的一般。
三十年和十年
生产唱片在中国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国没有唱片厂时,外国人从海外带来的最早的一张唱片叫做“洋人大笑”。他们灌了些莫名其妙的笑声,拿到街上,一个铜板听一次,后来他们在中国录了音,带回去做了唱片再拿到中国来。那时的唱片还只有一面好听,也不是像现在这样从片边向片心转进去,而是从片心向外转出来。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外商才在上海先后设立了几家唱片公司。解放前,上海就有“百代”、“胜利”、“蓓开”、“高亭”、“大中华”五家唱片公司。除了“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家外,另外两家都是“皮包公司”,自己没有厂,录了音都由“百代”代做唱片。到后来,正式生产唱片的就只有“百代”一家了。
那几个公司的掮客,争先恐后到处设法请有名的演员录音,从中取利。唱片公司看哪种唱片销路最好,就生产哪一种。“百代”的三十年间,只有在“九一八”事变以后,聂耳、冼星海在这里担任一些工作时,才出了一些《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进步歌曲唱片。后来,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没收了冼星海的《战歌》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唱片的底版,冼星海辞去了“百代”公司音乐部主任的职务。从此以后,这里黄色歌曲唱片大量发行,整个公司一片乌烟瘴气。
现在的中国唱片厂里,充满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就在周小燕录音的房屋旁边,又一座面积更大、设备更好的录音室快要完工了。再过去一点,一幢四层楼的新厂房已经投入了生产,厂房里正在成批地生产精美的唱片。在唱片车间里,不但大量生产着每分钟七十八转的粗纹唱片,过去没有生产过的每分钟四十五转、三十三转、十六转的慢转密纹唱片,也已成为这个厂的主要产品了。
新华社记者
周永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