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尊重传统耕作习惯 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宝应十万亩一熟田复种茨菇 今年四分之一的一熟田将增收一季;茎秆沤烂作绿肥有利明年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3
第2版()
专栏:

尊重传统耕作习惯 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宝应十万亩一熟田复种茨菇
今年四分之一的一熟田将增收一季;茎秆沤烂作绿肥有利明年生产
本报讯 记者李峰、林洪、戴国强报道:江苏宝应县许多刚刚收过的稻田里又是一片葱绿,好似秋去春又来。这绿如春色的景象,是全县十万多亩茨菇在比高竞长。
宝应人笑谈茨菇经
茨菇,在宝应这里种植,每亩可收七八百斤,按四斤顶一斤粮食计算,等于每亩收二百斤左右粮食。
茨菇是很滋养人的东西。当饭吃,很耐饥;当菜吃,味道好。有人说,茨菇是“有尾巴的面疙瘩,有味的米团子,物美价廉的滋补品”。茨菇的吃法很多,有了茨菇,社员的饭食花样就多了。茨菇又最容易储存,放在家里,它不生虫,不易烂;留在地里,它不怕冻,可以在地里过冬,随吃随挖;晒成干的,它又能见水还鲜,色味不变。茨菇留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好!
茨菇有这么多的好处,宝应人一提起今年全县种了十万多亩茨菇,脸上的笑容就锁不住,嘴里的话也特别多。我们在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故事发生地——柳堡公社以及夏集、望直港等公社访问的时候,简直每到一处,干部和社员都必谈茨菇,而且愈谈愈上劲。从他们的话语里,我们知道他们高兴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今年茨菇种的多,长得好,还因为他们从种植茨菇上,看到干部作风越来越踏实了。
查吃饭和种田传统
为什么社员把今年多种茨菇看作是干部作风越来越踏实的表现呢?
宝应县处于江苏省有名的里下河水网地区。全县河流纵横,湖荡相连,水位高,有四十万亩田长年积水,加上气候的限制,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由于耕作粗放等原因,水稻的产量不高,亩产三百斤左右。群众提高这种一熟田利用率的办法,就是在稻田里间种或用稻茬地复种茨菇。但是,曾有一段时间有的领导干部在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上,只看到了一个“粮”字,认为茨菇不是粮食,不加分析地把茨菇和水稻看成是对头冤家,说种茨菇影响水稻产量。结果茨菇减少了,而大量的一熟稻田收割以后,却光板板地闲着。
去年秋天,县委根据群众意见,对这里群众种植农作物的传统和吃饭的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把当地人历来吃的东西排了个队,真是五花八门,有几十种。其中除水稻、三麦以外,茨菇是“当家的”,是“硬家伙”。今年县委在规划农作物的布局时,就决定恢复并扩大当地这种传统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划种七万亩茨菇。结果群众种了十万多亩,占一熟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就是说,在这不能种两季的十万多亩田里,今年可以收两季。“冤家”还是“亲家”
在稻田里间种茨菇,对水稻的产量有没有影响呢?一些有经验的农民,用事实这样回答的:茨菇和水稻间种,双方要争阳光,争肥料,每亩水稻要少收二三十斤至五六十斤不等,可是每亩稻田又可收八百斤左右的茨菇,折粮二百斤左右。少收六十斤稻,多收八百斤茨菇,增减相抵,每亩还多收一百多斤粮。
其实,水稻田里间种茨菇,或者利用稻茬田复种茨菇,也有对水稻有利的一面。这里的群众有这样一个说法:今年田里多收一季茨菇,明年田里又长一季好稻。原因是间种茨菇的稻田,为了保证稻田更好地通风透光,使茨菇在收稻以前,不过多地与水稻争肥,需要经常打掉它一部分茎叶;收茨菇的时候,每棵茨菇又有好几斤茎叶留在田里。这些茎叶沤烂在田间,是一层好绿肥。茨菇长在地面以下,要把它一个一个地挖出来,又等于翻了地,有利于明年增产。
茨菇的启示
由于地、天、人等条件不同,宝应县种植茨菇的技术经验,对很多地方是无用的。可是,他们种茨菇的一段曲折过程,是发人深思的。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不能只看到一个“粮”字,还要看到与生产、节约粮食、调剂人民生活等有关的东西;种哪种作物合算,不能只看它本身的产量,还要看与它上下茬有关的作物产量,加法减法一起算。
因地制宜的种植作物,是个科学问题。每个地方,都有前人积累了多少年的经验,留下了这方面的科学遗产,它集中地体现在一些优良的传统作物及其种植经验上,我们在安排种植计划时,应当珍重这种优良的传统作物和传统的耕作习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