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王槐煜和他的果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5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王槐煜和他的果园
曾惠存 李本镐
在广东省电白县霞洞公社,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占地一千一百多亩的大果园,生长着柑、桔、菠萝、杨桃、木瓜等一百五十多个品种的二万四千多棵果树。这样规模的一个大果园,只不过有三年多的历史。
1958年,一个普通的公社社员——王槐煜,带领着二十多个年青人,在这贫瘠的黄土岭上开始了艰巨的开辟果园的工作。在此以前,这里只是一些长满着荒草和矮树丛的荒地。
王槐煜生长在电白县著名的水果之乡——霞洞。他在果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对种植果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过去,他的家乡只有荔枝、龙眼、黄皮和香蕉,没有柑桔等其他水果。十六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一艘轮船上去当接货员,当船只每次经过盛产柑桔的江门时,那一大片金黄色的柑桔树总是深深地打动他的心。他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长满柑桔,因此常常上岸去拜访果农,希望学到一些种植柑桔的技术。
解放后,他在林头供销社当会计员。他利用休息时间在供销社旁边辟了一个小果园,种了十几棵柑、橙、桔和黄皮等。1955年,供销社调他到药材门市部工作,他常常下乡收购药材和组织药材生产。一次,他到电白和阳江两县交界的大榜、青湖一带去,发现那里有一大片望不到边的荒地。他想:有朝一日,所有这些荒地都变成果园,那该有多么好。他学习园艺知识更加勤奋了,把可能利用的一点一滴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他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一些园艺科学技术书籍杂志,并把报纸上关于园艺方面的资料都剪下来阅读。1957年4月,他在南方日报上看到华南农学院园艺系主任黄昌贤教授的一篇文章,他写了一封信给这位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电白县是否具备大规模发展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例如,柑桔在电白县有没有地区局限性?在林头长得好,在大榜、青湖和其他沿海地区能否长得好?
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黄教授回答说,电白的经纬度同廉江、化州相近,气候、地质结构和其他自然条件都差不多,既然化州橙长得这样好,那么电白县发展柑桔一定可以成功。黄教授同时告诉他,工作应该“循序而进,先搞试验,逐步发展”。这封不长的复信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此后,他又给好几位教授和专家写过信,向他们提出许多他在试验中发现但在书本上都无法找到解答的问题。例如果树嫁接要用接腊封闭,以减少水分蒸发,这个小小的接腊问题曾使他大伤脑筋!他用蜂腊烘滴在接口上,刚滴下马上就硬了,涂不均匀,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极易裂开,水分当天就干了,接穗很快就死掉。他嫁接过几百次,查遍了他能够找到的资料,一般在谈到嫁接问题时,都没有谈接腊是如何配制的。一天,他在《广东农业通讯》上看到潮阳柑桔示范场技术员郑芝强写的一篇介绍柑桔生产经验的文章,他便写信给文章的作者,请他介绍接腊的配制方法。这位技术员给他作了非常详细的答复,他根据这位热心的技术员的介绍,果然嫁接成功了一批橙苗。
从此,他就和好些学者、专家建立了经常的联系,除了要求解答问题以外,还把电白本地优良果苗寄给他们,而他也常常从“老师”那里得到不少名果种苗。这样,他在园艺学方面逐渐积累了经验。1958年初,党提出了支援农业的号召,他立刻提出了回乡发展果园的申请。他得到批准,回到霞洞以后,公社的干部热情地支持他在荒地建设果园的建议,并且抽调了二十多个能干的小伙子和他一起干。经过三年多的辛勤的劳动,终于把那个一片荒芜的黄土岭变成了一个一片青绿的果园。园里1959年种下的二千多棵柑橙,今年已经结了不少果实,这位辛勤的园丁就将开始自己的第一次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