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葡萄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5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葡萄之乡
林麟 张春亭 王连举
正当葡萄成熟的季节,我们访问了山东威海市南郊以种植葡萄闻名的小山村陶家夼。
我们踏着一条山路进村,大街小巷,到处都可看到丰盛的葡萄架,枝叶茂密,透过阳光,一串串明珠般的葡萄,晶莹明亮。这里没有一家社员的庭院不在葡萄的复盖之下,连大队六间猪舍的顶盖上,也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葡萄夼”这名字真是名副其实。
我们在陶家夼村访问了许多户社员,他们的生活确实富裕。全队九十八户人家,近半数有自行车,百分之九十的户有余款,虽然社员的经济收入来自多方面,但培植葡萄的收入却占相当大的比重。社员陶遵敬家,种了三棵狮子眼葡萄,一九五八年收入一百二十元,去年收入二百一十元,今年预计可收入三百元。这个八口人的家庭,有两辆手推车,还有两辆自行车。陶遵敬高兴地说:“过去我一没房子,二没地,有回地主骂我,叫我扛着腿走,我现在偏要骑着自行车走呢!”
在旧社会,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地无一垅,缺吃少穿,不少人被地主压迫得背井离乡上关东,或者流浪在威海码头卖苦力,并且有百分之十的农户以讨饭为生。当时,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
陶家夼,三面山,山穷地薄人可怜;
苛捐杂税压在身,累断脊梁受饥寒。
任凭小伙子多能干,谁和他们结姻缘?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走上合作化、公社化的大道,人们才有了改变穷山秃岭的力量。
陶家夼今天变成幸福的“葡萄夼”,并非一日之功。这个村虽然已有三十多年种葡萄的历史,由于个体利益、保守思想的束缚,种植葡萄的人不肯外传树苗和技术。开始种植葡萄的只有一二户人家,直到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才开始了群众性的种葡萄活动。社员在山上凿石填土,栽培葡萄、苹果、桃、杏、梨等果木,给荒山穿起了绿衣;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路边、街旁也都种上葡萄了。现在,除由生产队定期给葡萄打药外,各户社员一般都懂得施肥、修剪等技术。
具有三十多年种植葡萄的经验、并两次出席过全国果业技术会议的副支书兼副队长陶遵祜告诉我们:培植葡萄占地少,费工少,收益快。种得好,当年就可结果,第二年可收获几十斤,第三年就可收二、三百斤。据他介绍:葡萄没有大、小年,只要管理得好,有地方,葡萄蔓可以年年发展,产量也会年年提高;一棵葡萄可以繁荫数亩,产量可达一两千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