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缅怀首义访武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5
第6版()
专栏:游记

缅怀首义访武昌
黎少岑
武昌三面临江,依山为城,自古兼有“江城”“山城”之称。蛇山蜿蜒,横亘东西,有黄鹄矶突入江中。浩荡的江水滚滚东流,五十年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史实却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从“南楼遗迹”蛇山跨线桥往南,走完五里长街,路西即是早先湖广总督的东辕门。门内有三烈士亭,为辛亥首义前夕彭楚藩、刘尧澂、杨宏胜三烈士就义处。武昌起义前夕,彭、刘两烈士在小朝街的指挥部总机关秘密策划起义,不幸于此时被捕。在受审时,彭楚藩身着宪兵制服,昂首公庭。清朝的官吏为掩饰宪兵准备起义的事实,示意叫他否认是革命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惟其要掩护革命,所以才当宪兵”。“革命党宁可杀头,决不低头”。刘尧澂在革命党中是以有勇有谋见称的。10月9日那天,他曾估计到机关有被破坏的危险,催别的同志赶快离开;及至被军警包围,他又率先持炸弹冲出。临刑时高叫“同胞呀!大家起来革命!”杨宏胜出身贫农,为运送起义的弹药被捕,工程营打响那第一枪,就归功于他的冒险输送。三烈士就义于1911年10月10日清晨,当天晚上,武昌起义爆发了。11日拂晓,这座维持血腥统治的督署,便转入民军的手中。
起义民军围攻督署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两军隔长街对峙,民军从保安街、水陆街、王府口三条小路涌出长街,在清军机枪扫射下,兵力未能展开,牺牲惨重。清军又控制了望山门城上的制高点,沿城向保安门、中和门(起义门)压去,威胁民军的侧翼和后卫。军民在彻夜的苦战中,有的勇士冒着弹雨,奋勇冲上前去夺取机枪。有的居民为了给炮队照明射击目标,自愿举火焚烧自己住宅。正当清军得意洋洋,从城墙上往东突进之际,民军插入城下,直薄辕门,烈士纪鸿钧左右手各挟煤油一桶,跃至督署门房,发动火攻,至此清总督瑞澂和清军统制张彪,才先后逃走。民军的涌入督署,标志着清廷在两湖统治的崩溃,这一举震动了全国。
从旧督署出来,往东循旧城遗迹,过望山、保安二门道口,赫赫有名的起义门便在眼前了。这是武昌城墙拆除后所留下的唯一城门。登起义门顶,可以看到楚望台。楚望台就是梅亭山,同起义门相连。楚望台有清军的修械所和军械库。清廷既想扩充新军替他们当炮灰,又不放心新军,平时把子弹都收得干干净净。可是,谁替他们看守军械?还得要新军。谁替他们修枪械?还是要工人。工人给清朝反动统治者修械时,故意留些毛病,同时却拿好的去接济革命士兵。看守武器的新军,更不用说和革命者是同声相应,清廷正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由于武器弹药都收藏在这里,从城北、城南和左、右旗中起义的队伍,也就都奔向这里,使这里一开始便成为临时的指挥部。围攻督署的队伍,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从起义门下来,顺首义路,寻工程营旧迹,来到滋阳湖边。由“皇殿”改修的烈士祠,又映入眼帘。早先这里是一片荒凉,现在这里是湖北文史馆。文史馆的老人在这里编辑志书、整理资料,回忆历史,这里面还有不少辛亥老人,同度着愉快的晚年。
首义路北段,原名黄土坡。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派人回鄂宣传革命,开始时住在这里的鄂园附近。随后邓玉麟又在这一带开同兴酒馆,作为联络士兵的场所。有意义的是,在湖北开始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时,第一个机关据说也设在这里;后来陈潭秋烈士和董必武同志主办的党的刊物《武汉评论》的社址也设在这里。
出首义路,转西约百余步,就是阅马厂。阅马厂又名演武厅,在蛇山脚下,北为兵营,南为广场。远在1688年,武昌发生兵变,士兵曾据此高插帅旗。太平军进入武昌,迫杀清将军至此,随后在场中设台宣讲道理,市民争献物资,并踊跃参军。清末设谘议局,就兵营改建现存的“红楼”,起义时的鄂军政府就设在这里。“红楼”现为湖北省政协所在地,有不少辛亥老人在此任职,他们写的《辛亥首义回忆录》,已出刊四集。提到辛亥革命的往事,大家都深感当时创业的艰难,后来“推位让国”不惜把政权、军权,一一地拱手让人,真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从阅马厂登蛇山,访当年炮轰督署和清舰的遗迹,俯瞰全市,红瓦绿树,多是十二年来建设的成果。山北的北城角,是毛主席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地方,在都府堤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址对面,曾有毛主席的故居。在辛亥革命后和大革命前夕,毛主席为奔走革命,曾不止一次来过武昌。武昌,这个曾以辛亥革命首义著称的名城,如果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哪有今日。在这走访革命遗迹的时刻,回顾武昌首义的成功和失败,愈感到革命要获得彻底成功,人民要获得彻底解放,就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领导,也必须把政权紧紧地掌握在人民手中。(附图片)
辛亥首义烈士祠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