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上山入林 建设山区 商南县九百多户社员要求返回山区安家生产 沁源县发动群众开发山庄扩大耕地多种多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2版()
专栏:

上山入林 建设山区
商南县九百多户社员要求返回山区安家生产
沁源县发动群众开发山庄扩大耕地多种多收
本报讯 最近,陕西商南县原来从深山老林区迁居平川或浅山区的一些社员,正以喜悦的心情,积极准备返回原地,增产粮食,务育林木,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山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前几年,这个县居住在山区、林区的一些社员,先后迁入平川或浅山地区,因而荒芜了一些土地、果树和苇园。据武关等五个公社调查,历年下山的一百五十户社员,就荒芜土地一千一百多亩。最近,一些公社广泛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反复向社员说明山区林区土地肥沃,土特产丰富,建设好山区、林区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和增加社员收入的重要意义,动员下山的社员,重返家园,建设山区。武关公社经过宣传教育后,就有七十二户社员,共三百九十三人,一百九十五个劳力自愿报名重返山区。这些社员返回原地后,可将分散在三十五条沟坡的一千五百多亩土地种好,可务育林木六千余亩,并可采集大量的山货土特产品。富水公社原下山的一百三十六户社员中,今年3月后已有五十八户先后上了山,已种原弃耕地一百八十亩,新开荒地六十六亩。峦庄、白玉等公社还有原居住在平川的四十多户社员,也自愿报名上山,建设山区。据统计,到8月底,全县历年下山的九百多户社员,已普遍报名要求返回原地生产。
县、社等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这项工作,在这些社员未迁上山以前,通过和社员商量,进沟勘察,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分期分批上山,并帮助他们首先抢种好第一季庄稼。武关公社经过勘察后,对有房居住的三十九户社员,已帮助他们早在今春就先后上了山,抢种了五百多亩秋庄稼;对原来房屋已倒塌的十二条沟内居住的十七户社员,队里就先帮助他们拉“吊庄”(即临时住处)把地种上,待冬闲时房屋盖好后再迁家上山;对将迁回高山寒冷地区的十六户社员,今年冬天先盖房,明春解冻后再上山种地。为了抢种好第一季庄稼,有的地区还针对山区林区劳力少的情况,组织平川社员采取换工办法,上山帮助开荒种地。富水公社还决定:原来从山上带来的一百三十二头耕牛、六十七头猪、二十二只羊,全部随人带回原地饲养使用,同时还按规定划给上山人员柴山和自留地。
各地在边宣传边安置的同时,对于上山社员的生活也作了妥善安排。武关公社拨出四百余元专门扶助上山的贫困社员修房安家。对于房屋破烂或不足的,生产大队积极帮助修补或新建。对于上山社员在平川的房屋,完全由社员自己处理,队里不加干涉。
这些下山的社员,都是山区林区生养长大的,和深山密林有浓厚的感情。经过宣传教育,尤其帮助他们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上一系列的困难问题后,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山区、林区的思想。
本报太原16日电 山西沁源县把开发山区扩大耕地作为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之一,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沁源县山岭很多,居住分散,全县山庄窝铺有六百九十八个。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人畜上山,开荒种地,这些小山庄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下四百万斤,占当时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解放以后,居住在山庄窝铺的河南、河北、山东老乡,大都迁返原籍,还有许多本地人,也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迁移下山了。前后共迁走九百五十户、三千二百四十七口人,人走地荒,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一亩土地没有人种,约计减产粮食三百万斤左右。十多年来,全县总产量只增长了24%,主要原因就是减少了种植面积,凡是没有把山庄窝铺土地丢掉的大队,粮食总产量就增长的比较多。
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以后,中共沁源县委进一步注意了开发山庄,多种多收。今年已经组织一百四十户农民重新返山安家,再加上生产队扩大耕地面积,在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共垦种荒地一万五千亩,今年将增收一批粮食。
沁源全县还有近三万亩可以种植的山庄土地,如果全部耕种起来,每年至少可以多收粮食二百万斤以上。今年已经胜利地走了第一步,根据计划,1962年还要有六百户农民到山庄去落户,可以扩大耕地一万五千亩,到1963年再组织四百户上山,将下余一万余亩荒地全部耕种起来。(附图片)
辽宁省建平县青松岭公社由三十多名高小毕业生和青年组成的青年山区建设队,四年来,在草木难生的秃龙山上造林一万一千多亩,修梯田七千多亩,山上种上了庄稼。 新华社记者 姜可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