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母猪产仔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母猪产仔前后
本报驻江苏记者 如东县报记者集体采写
袁维亮家的母猪新生的一窝小猪已经过了“满月”,要出售了。这消息一传出,不多一会儿,他家的猪栏边就围上了一群争着买小猪的社员。袁维亮向人群里一看,见预订小猪的李兆林还没有来,怕大家一下子把小猪全部争着买走,没法向李兆林交代,就赶忙跳进栏里,抱起一头小猪藏在房里。
预订小猪,在江苏如东县石甸公社被社员们诙谐地称之为“指腹订猪”。像这样的事情,自从进一步贯彻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以及有关的政策以来,在石甸公社各个生产大队里都有。就拿李兆林说,他已两次向袁维亮“指腹订猪”了。
李兆林是第三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今年“端阳”节前,他决定把自己养的肥猪卖给国家,但在肥猪没“出圈”之前,他总想先买头苗猪回来,不叫“空圈”。可是,此刻人人都争喂小猪,哪里去买呢?一天,他打听到本大队北边村上第十生产队袁维亮家养的一头老母猪有孕了,就兴致勃勃地带着钱赶到袁家,要订购一头小猪,可是袁维亮怎么也不肯收,说:“现在猪还没生出来哩!到买小猪的时候再给吧。”实在没法,李兆林只好回到家里,让老伴再去找袁维亮的老伴订购。这次,经过这两位“内当家”的攀谈,才算谈成了。最近,李兆林又要出售第二只肥猪了,恰巧,袁维亮家的老母猪又是第二次“怀胎”,李兆林见上回从袁维亮家买回的那头小猪种好,长得快,又想方设法,从袁家订购了一头。
“指腹订购”了小猪的社员们,按说应该放心了,但是他们还怕落空,因此还要先走一步。像在第一大队第二生产队石仲泉家订购了小猪的社员们,怕到石家捉猪的人多,挨不上份儿,就在石家小猪“满月”的前夕,把捉小猪的篮子送到了石家。捉猪这天,他们到石家一看,栏里只有十七头小猪,而栏外已经放好了二十四只篮子,原来,一些没有订购的也来买猪了。他们只好向主人交涉,主人石仲泉也只好向大家打招呼:“这次就让订猪的人家先捉猪吧,没买到的,下次你们优先。”
这个公社,许多社员为了争取能够买到小猪,还积极支持饲养母猪的社员。第五生产大队第八生产队殷小山家饲养的一头三百多斤重的良种母猪,社员们都喜欢订购他家的小猪。这头母猪因为体重,吃食多,社员们怕它“饿肚子”,先后给殷小山家送来上千斤的青饲料,现在还有三百多斤南瓜藤没吃完。第一大队第二生产队饲养母猪的女社员吴玉芳有一次生了病,不能起床,她正愁着几天前才生下小猪的母猪,饲料没法解决,社员冯祖才、吴玉珍却送来了青饲料,生产队还给送来了精饲料。第九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顾长太家饲养的一头母猪,一次生了十三头小猪。这头母猪的胃口大,每天喂的精饲料里要掺和十多斤青饲料才能吃个饱。他家有个住在毗连第四大队的亲戚吴宝善,一天因受邻居的委托,来到顾长太家订购苗猪,吴宝善看到那头母猪吃的青饲料不够,回家一说给邻居知道,就有十来户社员采好了一千多斤青饲料给顾长太家喂猪了。
在石甸公社,我们还听到看到了不少缺少饲养母猪经验的社员,得到了具有丰富饲养母猪经验的社员多方面的具体帮助。
第五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五十多岁的老汉顾祖松,过去养过不少肥猪,就是对饲养母猪的技术不熟悉。今年他饲养了一头母猪。一次,顾祖松突然发现母猪老是在圈里转来转去,是饿了吧?但弄来饲料,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仔细一观察,才发现是母猪发情了,老汉眉开眼笑,喜欢极了,顾不上吃午饭,就性急慌忙地去找种公猪来配种。有多年饲养母猪经验的生产队长吴以和知道后,连忙制止道:“上午才叫圈,配种还早呢,俗语说‘牛起头,猪落尾’,要保证不空怀,再等两天交配正好。”老汉依照吴以和的指点,果真一配就受了胎。
一天深夜,正在睡觉的吴以和,隐隐听到一阵阵嘈杂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场边一看,河东顾祖松家猪圈里,灯火点得亮堂堂的,原来母猪产仔了。吴以和走过去,一看,刚出生的十头仔猪有六头呼吸困难了,顾祖松还兴致勃勃的等着接生,没有帮仔猪抹去鼻上、嘴上和身上的粘膜,阻塞了仔猪的呼吸。吴以和看到这个情况,立即跑上去抢救。现在,顾老汉的母猪生的仔猪已经满月了,一个个长得胖团团的,真是逗人喜爱。(附图片)
购买小猪 苗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