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二岭山索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二岭山索粮记
吴中群 贾志 罗崇义
故事发生在老革命根据地——河北省平山县营里公社三岔生产大队。在这里,共产党员韩福庆领导社员扩大耕地、向二岭山索粮的事迹,显示了山区社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决心。
9月里的二岭山,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人们赶着毛驴,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成一条长蛇阵,忙着收运秋粮。有的社员?喝着毛驴,有的高声歌唱:“二岭山呀大变样,高粱红谷穗黄,要是不种百亩地,今年难打百担粮”。陪同参观的大队干部告诉我们: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已变成了米粮川。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三 上 二 岭 山
1956年夏天,一场暴雨,山洪暴发。住在营里河岸的三岔大队被河水很快吞没了一百多亩土地。秋后,社员们纷纷准备外出逃荒,那时全队七十三户人家先后有十一户迁到外省,有八户搬到附近七里河等村去了。这时,贫农社员焦三、王三丑等人,主动向大队(当时是高级社)管理委员会提出上二岭山开垦梯田的倡议。管委会召开社员大会讨论了上山开荒的倡议时,党支部委员韩福庆积极支持这个倡议,他豪爽地说:“我先带头!”接着焦三、王三丑等十多名社员也报名上山。第二天,韩福庆背锅提具,出现在崎岖的山路上,向二岭山进发了,后面紧跟的是扛钎拿镐的社员王三丑等十多人。
在山上刨了二十多天,开出三十五亩地。但因为开荒没有垒桩,到次年夏天一场雨,地大部被冲毁。
1959年冬天,韩福庆第二次组织人马上山。在风寒刺骨的高山上,队员们在荒山陡坡上闸沟、筑坝、盘地、修堰,又艰险又劳累,抡着笨重的大镢头盘地、搬石头压肿了肩膀,磨破了手指。这时年轻队员韩春雨,经受不了这个艰苦,想回家去。也有的人提出,春暖冰消再开地。韩福庆想到山区农民有句农谚“秋刨地冬开荒,春天拿苗不愁肠”。他找到党员王三丑、刘福义在山顶上开了个会,三人一致表示:共产党员要担负起最艰巨的任务。韩福庆、王三丑、刘福义挑重活,盘地时,好刨的地让给别人,难刨的留给自己。他们开动脑筋找窍门,采取先垒桩,然后在里面敷一层石头,再填土的办法,把坡地垒得整整齐齐,提高了质量。经过一段艰苦劳动,新开了二十多亩梯田。1960年上半年因为天旱,播种受了影响,到了雨季,他们在开垦的梯田上种了晚秋作物和蔬菜。秋后收获了九千多斤粮食,十四万斤瓜菜。
社员们吃着鲜美的蔓菁、萝卜和谷米,高兴极了。这时,有很多社员报名上山。1960年冬和今春又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上山开荒。三年来,这个大队在二岭山上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一百一十亩。
依靠群众,关心群众
把地开出来了,怎样种得好,多打粮,还得大家想办法。韩福庆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一个人的本事再大,没有群众的支持也难以把工作搞好”。为了把地种好,他找队干部王三丑、赵振国,老农杨槐、技术员曹占元等一起商量。大家想出了很多好主意,例如,为了减少田间往返时间,他们在地头翻盖了几间房,轮流在这里吃住,工具也放在这里,再不来回携带了。为了解决肥料问题,他们采取羊卧地的办法,一边刨地,一边卧地。韩福庆不光事事依靠群众,更关心群众。中午别人休息了,他悄悄烧好开水,让队员午睡后起来喝,上山开荒磨破了鞋,他常把开荒队员们的鞋拿到自己家里,让妻子缝补。山上没有文化生活,他就和社员们讲抗战期间的故事,鼓舞社员们的劳动热情。
山 腰 龙 吐 水
开出了梯田,也找到了水源。
有了水,怎样把梯田变成自流灌溉?有人主张隔梁把水引向梯田。要引水上山,需要经过十五丈高、三十五丈长的一个大悬崖。这个悬崖叫“仙人崖”,上边往外凸,中间往里凹。过去有个神话,只有仙人才能到这里。但是韩福庆把凿石有经验的杨槐、朱二驴、张毛润找到一起开“诸葛亮会”,商定先把一根木棍两头拴上绳子放下去,然后用绳子把人腰拴牢放下去,蹬着棍子打炮眼。开始打眼,两手一动,身子也就晃荡起来,活像打秋千。他们又商量用两根棍子绑成丁字形,一头插在石缝里,这样人踏着木棍凿炮眼。经过二十多天,修成了一条小毛渠。从此,清水顺着弯弯的渠道流入梯田,哺育着梯田的禾苗。社员们高兴地说:“二岭山,有青龙,弯弯曲曲出龙宫,龙王出宫给造福,梯田年年好收成。”
开山英雄的新打算
几年来韩福庆带领社员大力开荒,扩大耕地,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他们开垦的梯田今年种的谷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这是开垦二岭山扩大耕地面积的胜利,这个胜利使他们找到了增产粮食的一把钥匙。韩福庆这个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当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告诉我们:山上的梯田修不好,栽不上树,心不甘。他们计划收完大秋种好麦以后,增加上山的人数,继续开荒修梯田。现在他们已准备好铁锤、铁钎、铁棍、铁耙共达九十多件,争取开些好地,明年多种些小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