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多用土产原料制造手工业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3版()
专栏:

多用土产原料制造手工业品
史敏之
我国手工业行业复杂,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它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材料有一部分需要国家统一分配;但更多的是要靠就地取材,挖掘潜力,利用大工业的边角下料,社会废弃物资,以及各种土生土长的土产原料。因此,解决手工业的原料、材料,必须采取国家分配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办法,这是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关键。
有丰富的资源也有宝贵的经验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土产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草类原料从广义方面来看有竹藤棕草、荆条、柳条、桑条、芦苇、黄草、蒲草、龙须草、椰子壳等;石泥原料有各种砂泥、玉石、玛瑙等;水产原料有贝壳、海柳、铁树、珊瑚等;农业副产原料有高粱秆、糜子等。
利用土产原料生产大量的品种繁多的手工业品,是我国手工业劳动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像传统名牌产品的四川郫县山字号锄头、江北挖锄、南充寇锄头、隆昌邓镰刀、山西阳泉擦参锄板等,都有三五十年到数百年的历史,其它土产原料制品,如:用高粱秆、芦苇编席,用荆条编筐,用贝壳做纽扣,用海柳做高级烟嘴,用野生植物做土染料,用国产玉石等原料做工艺美术品,等等,估计不下万种。
根据典型调查,1956年河南省辉县手工业就地取材的土钢土铁、荆、柳、葛条、小杂竹、杂木、稻草、麦秆等,约占手工业所需原料总值的62%;北京市顺义县手工业也有70%的原料依靠就地取材。由于各地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历史上还形成了许多传统的集中产区。如河南省荥阳县一带的草帽辫产量丰富,人民形容为“流不尽的黄河水、卖不完的荥阳辫”。浙江名产宁波草席,早在1932年产量就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另据1961年苏州市的调查,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材料品种达四千多种,其中属于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只有一百九十六种,地方平衡物资五百多种,其余三千三百多种来源于土副产品。如青海的马尾、西藏的犀牛尾、海南岛的黄藤、舟山群岛的鱼鳞、广东的蟒皮、浙江的笛竹、内蒙古的牛角料、四川省的野鸡毛、安徽的蚌壳、上海的碎玻璃、福建的毛边纸、黑龙江的栬木,等等,都是手工业的上等原料。
经济适用优点独特
这几年,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为手工业准备了很多钢铁、煤炭等工业原料,这对发展手工业是个很有利的条件。但也有一些手工业合作企业,逐渐忽视了对土产原料的利用,某些用土产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品,品种产量有所减少。结果“土”的少了就挤“洋”的:砂锅瓦器少了,大家就购买搪瓷;苇席少了,人们就争着要苫布、油布;筐子、篓子少了,包装就要多用木材;竹制网篮、柳条包少了,就要多买皮包、皮箱、帆布箱。这样,即使“洋”产品增产再多,也解决不了六亿五千多万人民多种多样的需要。
充分利用土产原料,既可以取得更多的原料、材料,生产大量的手工业品,又可以代替很多的“洋”原料,使更多“洋”原料用于更加急需的方面去。例如用水草做蓑衣可以节约棕片;用高粱秆编锅盖,可以节约木材;用荆条编酒篓、油篓,可以节约黑铁皮;用砂锅代替铁锅、铝锅,可以节约生铁、铝、煤炭和电力;马尾罗底生产多了,可以节约铜丝。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冶金、煤炭、木材等原料工业已经发展很快,用不着再节约代用了,这种认识不够妥当,更不够全面。几年来,我国的原料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与现有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那些用农产品作原料的,由于连年自然灾害,更感不足。充分利用土产原料,就可以使“洋”原料用得更加恰当。
从手工业本身来说,认真去寻找和使用经济适用的土产原料、材料,也是促进企业正常生产,降低成本,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某些土产原料生产出来的手工业品,确实有不如用“洋”原料生产的产品的地方。例如,土盆终究不如搪瓷面盆轻便,蓑衣用于田间劳动耐潮保暖,但终究只限于农村,在城里终究不如塑料雨衣、胶布雨衣美观。可是,也不完全如此,利用土产原料做出来的手工业品,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点,有的甚至为“洋”原料生产的产品所不及,或者说是“各有千秋”。如用砂锅烧菜,传热快,省燃料,用砂锅燉豆腐、烧肉,味道鲜美,非铁锅可比。北京有百余年历史的和顺居(砂锅居)饭馆,用的就是山西平定的土砂锅。医学家证明,煎中药最好是用瓦罐、砂铫,最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因后者容易和药物中某种成份起化学作用,影响疗效。用土做的泥炉子、烤火盆,轻便灵巧,耐温性强,经久耐用。用柳条编的水斗做提水工具,较之铁桶耐摔耐撞,同时不像铁桶那样容易生锈,保管得好甚至比铁桶使用年限还要长。酒篓油篓盛酒装油以及其他盛酱豆腐、小菜的篓,既便于贮藏又不走味。草编帽席则是比较大宗的夏令商品;高粱秆编的草帽,遮阳挡雨,一使两用;高丽纸是民间糊窗格的上等产品;小皮纸是雨伞的上称原料;宣纸是国画不可少的材料,其他土文化纸、卫生纸,人人所需,日日所用。可见,“土”中有“宝”,有其独到之处。我国许多用土产原料制做的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高信誉。例如地席、坐席、草席、草帽辫、各种草帽、陶瓦器、爆竹及焰火、土纸、雨伞,等等,历史上都是比较大宗的出口产品,远销到亚非欧美等数十个国家。中国的“土”产品出口到了外国,就成了“洋货”。
还要采取一些措施
利用土产原料生产手工业品,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专业有兼业,有手工业企业,有家庭手工业,有商品性的生产,也有自给性的生产。利用土产原料发展手工业品,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这部分力量,同时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第一,要注意对土产原料的保护培植工作。古语说:“不蓄三年之艾,九年无成。”例如荆条、柳条就要培植好,还要按时采集,才不会过粗。有些野生植物,既要注意采掘,又不能竭泽而渔,以免影响来年收成。葵及席草的种植需要稳定,并且纳入地方计划,妥善安排。1959年国务院《关于发动群众广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中提到:“应当教育农民,在采集野生植物原料的时候,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它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对于那些经济价值较大、需要量大、而生产不足的野生植物,还要在可能条件下提倡人工培育,改进品种质量,变野生为家生,以发展生产,保证需要”。
第二,用土产原料生产手工业品,也必须有少量的“洋”原料配套。例如瓦盆上釉,需用一些铜铅粉;编草席,需用点棉线或麻线,需要统筹安排。
第三,在产品价格上应该合情合理,允许并鼓励手工业者或农民拿自己所产的土产手工业品赶集上市,自产自销。
第四,在企业内部或生产大队与手工业生产小组之间,在收益分配上,应当统筹兼顾,要保证生产者有合理的收入,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人民公社应该根据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划定手工业原料生产的经营范围。
第五,在野生原料收获季节,手工业部门应该组织职工,同农业、商业部门、供销合作社,配合人民公社,设立一定数量的收购点,并且采取合理价格,大力开展采集收购工作。
第六,为了给发展土产手工业品提供更充分的原料、材料,还应当合理安排劳动力、短途运输,以及进一步沟通传统供销关系等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