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了“铁牛”身强力壮——鞍钢改进十八号槽钢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3版()
专栏:辽宁通讯

为了“铁牛”身强力壮
——鞍钢改进十八号槽钢的故事
张宏学
孙科长一下火车,就匆匆向喧嚣的鞍钢厂区走去。孙科长是洛阳拖拉机制造厂金属科的,他这次到鞍山来,是想请鞍钢大型轧钢厂给轧制一种新规格的十八号槽钢,以便把拖拉机的质量来个显著的改进,并试制出一批性能更好、寿命更长、牵引力更大的拖拉机,支援农业生产。他一走进大型轧钢厂,就被一种情景惊呆了:在那宽敞的成品场上,堆放着一垛山一样的十八号槽钢,而这种槽钢,无论规格或是尺寸,都和他们想的一样。
今年6月,鞍钢的用户访问团到了洛阳拖拉机厂。访问团一下车,就被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围了起来。一位老工人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可来啦,这几年,你们对我们的支援可太大啦!我们用什么钢材,你们就供应什么钢材,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给送来,在你们的支援下,我们厂的拖拉机越产越多。”有的工人告诉他们:厂里生产的拖拉机,一台一天能翻五垧地,等于二十几条牛的劳动量,农民都亲切地称它为“铁牛”。
下午访问团被邀到车间去参观。他们一走进车间,就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在检查刚钻过眼的拖拉机大梁。访问团的同志在旁边看了半天,问道:“大梁的质量怎么样?”小伙子爽朗地回答说:“无论拉力或是强度都很好,要是能把规格再改一改就更好啦!”访问团负责人杨国彬听了,连忙追问什么地方需要改进。那个小伙子把他们领到一台拖拉机跟前,伏下身,指着大梁说:你看,因为槽钢的“背”不平,大梁和机身就靠不严实,这样拖拉机就容易坏;你再看,槽钢的两个“腿”有的往里并着,有的往外扩着,别的部件在它上面一震动就容易松,你们要是想办法把槽钢的“背”轧得平一点,把两腿“内并”和外扩的公差从现在的零点八缩小到零点五以下就好了。接着,他们走到一个堆满了钢材的地方。看到工人们正吃力地把一根槽钢烧直剪断,感到很不安,责怪大型轧钢厂为什么把这样的钢材发给兄弟工厂。一个满手油污的工人听到他们的谈论,对他们说:这些钢材出厂时质量并不一定坏,只是因为定尺太长,在运输过程中弄得变形了。拖拉机大梁用的是两米五的料,可是你们供应我们的槽钢不是八米就是十二米,每根都要切下一些头,每年都要白白损失上百台拖拉机的料!工人们一边说,杨国彬等一边记。当他们从车间里走出来时,连同在厂部听到的情况,笔记本已经记得满满的。他们向工人们表示:回厂后,一定根据你们的意见改进。
访问团从洛阳回来,立即把拖拉机厂工人的要求转达给大型轧钢厂的职工。大型轧钢厂丙班轧钢班长张庆仁说:“支援拖拉机厂就是支援农业,为了让‘铁牛’身强力壮,我们说什么也要满足拖拉机厂的要求!”会议从下午三点一直开到六点,大家虽然很累了,但是谁也不愿回家,改轧十八号槽钢的准备工作当夜就开始了。
这天夜里,孔型设计室的电灯,通宵明亮,工程师赵季坤、技术员林健椿等人,一会儿翻翻技术资料,一会儿跑到现场量量轧辊孔型,一会儿又拉拉计算尺或往图纸上画点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赵季坤就把连夜赶出来的一张新的孔型设计图送给了刚上班的厂长姚继。姚厂长从头到尾审查了一遍,抓起调度电话就下达了准备试轧的命令。车间里顿时忙碌起来,换轧辊的换轧辊,调整孔型的调整孔型……。
下午四时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一阵钢铁敲击声刚过去,巨大的推钢机就从白瓦瓦的加热炉膛里推出一块粗大的钢坯。钢坯带着火焰直向威武的轧钢机冲去,几个来回,便变成又长、又宽的槽形的坯体,接着就缓缓奔向冷却台。人们一窝蜂似地向冷却台跑去,冒着炙人的高热计量着钢材“两腿”的公差。糟糕!“内并”零点八毫米,“背凸”起零点六毫米:不合拖拉机厂的要求!
现场技术研究会当即开始了。姚厂长和设计室工程师赵季坤等人,领着工人一遍又一遍地检验着刚刚轧出的那块槽钢,一次又一次对照检查着轧辊孔型,终于发现槽钢两腿出现“内并”是因为下辊的楔子窄了;“背凸”是由于压下量太小,当即做了改进。
第二天,在同一个时间里又开始了第二次试轧。一次,两次,当火红的槽钢第三次从新型的孔型中窜出来时,两腿“外扩”的公差终于达零点三,“背凸”则仅为零点三五,不仅达到而且大大超过洛阳拖拉机厂的要求。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加热工人们潮水般地把白热的钢坯推到轧钢机前;轧钢工人则一块接着一块地把钢坯轧成了合乎新的技术标准的槽钢。当洛阳拖拉机厂的孙科长到来时,他们已轧出足够数百辆拖拉机用的槽钢了。
(原载《辽宁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