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行恶与行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7
第6版()
专栏:

行恶与行善
张振亚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在它的经济栏中发表了一则有关美国工商业道德败坏的短讯,报道哈佛商业学院的博士、耶稣会的鲍哈特教士最近对美国商业界的道德风尚进行了调查。根据这个调查,在一千七百名被访问的企业界人士中,每五个人就有四人承认,造假账、利用内部情报在股票市场上赚大钱、收买其他公司职员窃取商业秘密、高抬价格、行贿、用妓女招揽顾客等等不道德行为,是美国企业界“司空见惯”的事。而当调查者问起究竟谁应当对这个负责任的时候,大多数经理都表示,这是上级的事,因为要“违抗公司的方针,是非常困难的。”
《时代》周刊发表这样一则消息,显然并不是有意出美国企业界的丑。但是,美国企业界的大老板们看到,却不免感到有点那个。于是,人们在8月28日一期的《新闻周刊》中就读到了一篇由它的副主笔寇倍吉亲自撰写的洋洋大文,他用了生花的妙笔把美国企业界的“善行和轶事”加以大事渲染,极尽歌功颂德的能事。
作者使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成百万美元的赠款给予了卫生、教育和公众福利事业——全都是来自工业界!》,然后又鼓吹:今年美国大公司“将捐赠四亿美元”给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几乎等于十年前它们在慈善事业上开支的八倍”。在渲染了一番大公司在国内外的“挥金如土”以后,作者煞有介事地描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新泽西美孚油公司”的负责人怎样由于担心股票持有人会因之不满而竭力隐藏它们的“善行”,他们怎样在信守一种所谓“开明自利”的原则,在自己获利亿万的时候,也让一般人分沾余润。
四亿美元,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是,如果想到美国的大企业每年从国内外榨取了几百亿美元的利润,就会发现这四亿美元不过是它们收入的一个小小的零头罢了。就拿被《新闻周刊》称赞为“认捐最痛快”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这个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联合控制的大企业作例。据称,它去年对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捐赠共七百万美元,但这笔捐款同它每年取得的利润十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又如被《新闻周刊》列为三大慈善巨头之一的“新泽西美孚油公司”,每年获利近十亿美元,但是六年来却只掏出了九百五十万美元来做“善事”。至于其他一些大公司,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当然,如果美国的大老板是真心为善的话,即使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也总算是乐善好施,未可厚非。问题是,连《新闻周刊》的这位歌功颂德者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大公司的
“慈善捐赠”的动机并不那么纯洁,主要是出自利欲心,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开明自利”。据《新闻周刊》引用“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康丁诺的话说:他之所以重视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是因为他认为:“一个公司,倘若它能认识到,社会的伦理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商业性的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并愿意支持健全的社会投资时……它就多半会蒸蒸日上,获利亿万。”这位董事长的话虽然说得比较含蓄,却也道出了大老板们做“善事”的真正本意。
《新闻周刊》所举的两个例子,也是颇能说明问题的。它为了吹捧“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济世为怀,不厌其详地描述这家公司如何为了改善肯特基州东南部煤业萧条区的工人贫苦处境,大量施赠杨梅种籽,供当地居民广种杨梅,以增收入。据说,结果是“善有善报”,后来“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就在该地开设了一个冷饮制造厂,利用当地廉价的杨梅来制造冰激凌,大赚其钱。但是,不管作者怎样巧为粉饰,人们都不难看出,“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布施杨梅种籽的“善举”不过是它“心有成竹”的一笔投资。
另一个例子是“福特汽车公司”今年春天对底特律市交响乐队的特别关怀。“福特汽车公司”给了这个交响乐队一点捐款,就以施主的资格指派它去向七万名小学生和盲童作了义务演出,然后利用这一“义举”在报纸上大做文章。这样“福特汽车公司”等于是做了一次廉价的广告。
不过,单是沽名钓誉、招徕主顾,借“行善”以发财,还不能囊括美国大企业“行善”的全部目的。因为美国垄断资本的“捐赠”活动早已不限于取得商业性的利润,而是野心勃勃地以控制国家的内政、外交、国防等等为目标了。什么“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等,利用它们的所谓“慈善事业”,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这已不是秘密。它们通过自己御用的“学者”起草国内外政策的研究报告,事实上向白宫发号施令;它们利用所创设的各种文学、艺术、科学奖金、图书馆、电视网等来操纵各种文化教育事业,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美国的文化趋向。很显然,从美国垄断资本家看来,仅是经济上的垄断,还不能保证它们立于万年不败之地,此外,还必须加强对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控制,方能使它们的事业确保无虞。这才是它们“行善”的深远的目的。不仅如此,它们还要用同样手法来控制全世界。“福特基金”和“洛克菲勒基金”的活动就决不限于美国,而是遍及资本主义世界各个角落。就在《新闻周刊》的这篇颂扬美国大公司“行善”的文章中,作者不是就把它们资助“欧洲自由电台”,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活动,列为最大的“善行”之一吗?另外,作者还把它们向东南亚国家派出一艘医院船“希望”号,以治疗这些国家人民疾病的伪善姿态,兜售所谓“人民对人民”的冷战计划,算作是“关怀人类健康”的重要范例。这些所谓“善行”既是属于冷战范畴的牛鬼蛇神之类,其不值一笑便更不在话下了。
《新闻周刊》本是为了要替丑恶的美国大垄断资本做一番美容术的。但是《时代周刊》所大事吹捧的美国大企业的“善行”,说穿了原来也不过是和它们造假账、行贿等等投机倒把的罪恶行为一样,目的都是在于发财、发财、再发财。因此,与其说《新闻周刊》的文章是对《时代》周刊暴露美国垄断资本恶行的消息的矫正,不如说前者是后者的补充更为合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