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人好车子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8
第3版()
专栏:甘肃通讯

人好车子好
本报记者 张高鹏 春晓
玉门油矿老君庙采油厂六区队四号联合作业机,到矿三年零九个月,从未进行过大修或中修,也没有换过一个主要部件。
联合作业机是修采油井的唯一机器设备。一台联合作业机,重量近二十吨,还带有高达十七八米的铁架。驾驶它,可不像驾驶一般汽车那样轻便灵活。油井遍布山顶崖底、沟壑山谷,通油井的道路凸凹不平,坡大沟深,纵横交错。如果是在朔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冬天,路面冻结、泥泞,驾驶起来就更艰辛。但是四号联合作业机的驾驶员杨生贵、陈汉民、何明德和丁文汉四个人从不害怕这些困难,他们说:“机器是人操纵的,人好车子好。”
这四个人各有特色。杨生贵是这台作业机的司机长,他有着十多年的驾驶经验,只要听听机器的声音,就能辨别出车子出了什么毛病。他爱护车子就像爱命根子似的,平时绝不许外人随便登上驾驶室搬动或摆弄。有一次,修井小队长刘双武学习着开动了一下车子,老杨听到声音,快步跑出办公室,立即大喊着叫车子停下来,毫不客气的批评了刘双武。工人们在一边看着,说:“这就是杨师傅的脾气。”
陈汉民师傅也有他的特点,他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都随身带着一个小口袋,经常在各处拣拾废旧零件和螺丝钉。当作业机定期维修保养时,如果一时缺少什么小零件,人们总可以从陈师傅的“百宝囊”中找到。今年2月的一个休息天,陈师傅在从区队回家的路旁,发现了一个履带屑子,糊满了污泥,他就拣起来从十多里外带回家,在家里拾掇干净后又带回区队,不几天就用到了作业机上。
何明德、丁文汉是杨、陈两位师傅亲手培养出来的徒弟。两人积极钻研驾驶技术,十分重视车子的维护保养,长年累月,不辞劳苦,敲敲打打,擦擦洗洗,使作业机经常保持完整清洁。四号联合作业机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配合修井五百多口,每次出阵都是干净利落,从无拖泥带水现象。
1959年,领导上把何明德和丁文汉调到四号作业机来,杨生贵看到这两个小伙子年轻力壮,干活时那股虎彪彪的冲劲,打心眼里高兴。他也了解到,这两人只学了短期的一般驾驶技术,初上阵,难免生疏。于是,他便从思想、技术等多方面关怀他俩,使他们很快能独立作战。冬季的一天,何明德从十九号选油站驾驶作业机往回开,这是一个慢下坡,他挂上三档,加大油门,轰隆隆地开得正起劲,这声音,惊醒了正在宿舍休班的杨生贵,他一咕辘爬起来,披上棉衣急促地向作业机开来的方向迎上去,老远高声喊着:“把车速减低,油门放小!”何明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刹住车,跳下驾驶室还没站定,老杨辟头就问:“你开几档车,油门多大?”何明德还是第一次看到师傅发火,心想:准是开快车引起的,他老实回答了师傅的问话。
“其实,我一听车的响声,就知道你开的几档车,油门加了多大!”老杨笑着说。停了一会,见何明德不啃声,他又耐心地说:“冬天,钢铁发脆,收缩性大,开快车震动厉害,容易损坏机件;下坡负荷轻,油门放大,不仅造成油料的浪费,同时转速加快,要造成机件磨损。车子出了毛病,就要影响原油生产。”何明德听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自从出了那次事情之后,杨师傅对徒弟出车就更加注意了。冬天车子起步,他便叫徒弟先挂上总离合器活动几分钟,等齿轮和传动部分都灵活了,才起步走;遇到凸凹不平的路面或过沟涉水时,他仔细教给徒弟如何选择路线,稳当安全地通过难行地段。逢下坡,一般司机总是搬着操纵杆,呼隆隆地冲下去。他们可不这样,下坡留心谨慎,全开稳当车。杨师傅为了教徒弟养成开稳当车的习惯,经常反复地对何明德、丁文汉说:“稳当开车,减少车身震动,是延长机器寿命的主要一着。”
杨生贵还经常对同车的司机说:“要想车子好,维护保养第一条。”他们四号联合作业机,每半月进行一次定期保养,十天清洗一次主要部件,七天给游动天车加油一次,每二十四小时给风扇皮带、总离合器、滚筒等打一次黄油。在保养中一丝不苟,连一个小螺丝钉也从不放过。
加水,看来似乎不大重要的事,他们却从不含糊。他们规定:一定要加干净水或软水。他们为此经常到数里之外去抬水,有时甚至省下喝的开水,加到水箱里。今年4月的一个下午,代替司机于文华临下班前,看到水箱中的水不多了,按照规定,水箱不满,下一班司机可拒绝接班。他便舀起油井旁水池中的脏水,正要往车上加,被杨生贵发现制止了。杨生贵对他说:“加这水会造成水道堵塞,散热不良,进而造成烧瓦停车事故,出事故就影响原油生产。”一边说,一边帮助于文华抬来了干净水,加好以后才交了班。
他们就是这样,任何一点小事都不马虎。杨生贵、陈汉民、何明德、丁文汉这台四号联合作业机上师徒四人,现在已被玉门油矿命名为集体标兵,并在全矿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