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同床异梦的维也纳国际金融会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9
第6版()
专栏:

同床异梦的维也纳国际金融会议
史元
不久以前,七十三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国家银行的经理云集维也纳,商讨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问题。
会议举行前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就向它的读者介绍了召开会议的原因。这家杂志写道:“您还记得去年秋天和冬天人们对美元的挤兑吗?您记得黄金的损失吗?您还记得今年春天和夏初人们对英镑的挤兑吗?要找出一种办法来防止这种挤兑,这就是现在在维也纳的国际货币医生们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
美元和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流通最广的货币。特别是美元,由于它是西方各国货币中唯一同黄金直接联系的货币,其他国家不仅用美元作为本国货币的储备,而且还都使自己的货币同美元保持一定的比率,作为正式牌价。英镑则是英镑区国家的货币储备。地位也很重要。因此美元和英镑不稳,就等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字塔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大家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于是西方国家的金融巨头们为了共同利益,就在维也纳的霍夫堡宫聚会了。但是这个会议在进行了四天吵嚷之后,仍然没有得出结论。直到闭幕前夕,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焦急地写道:“维也纳的国际金融组织会议已成为一个紧张而又麻烦的会议——二十四小时之内会议就要结束,而意见仍然相持不下……这是一个有事要做的会议:必须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便保护世界货币兑换体系,使之不致陷入崩溃的危险。”
出席会议的美国财政部长狄龙,英国前财政大臣劳埃德,法国财政部长波姆加纳,西德国家银行行长布累辛等重要国家的代表,不是在会议一开始就都异口同声发表了长篇演说,声明“原则上同意”给这个越来越无力应付世界货币危机的国际金融机构以财政支援吗?那末,是什么事情妨碍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呢?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大家都表示愿意提供贷款支援这个组织来保护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货币——美元和英镑,使之不致陷入崩溃,但是西欧大陆国家的财阀代表却不愿意按照美国金融巨头们的如意算盘,向这个挂着“国际组织”招牌、而实际上是由美国控制的机构无条件地“自动”贷款。法国财政部长波姆加纳就声明这个基金组织未来在使用法国的贷款时,必须听从法国监督,换句话说,就是法国应当拥有对贷款用途的否决权。而西德代表布累辛则表示西德的贷款“只能限于用来补充这个基金所持有的特种货币(马克)的不足”,而不是美国人想像中的“巨额支援贷款”。法国和西德代表的反对意见也得到荷兰国家银行行长霍尔特罗普的支持。后者明白指出,他们国家的纳税人的钱是不能被滥用来充当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机器的燃料的”。这就是说,它们的货币是不能用来填充美元和英镑的不断贬值的无底洞的。
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国际收支盈余日益增多和黄金储备日益雄厚的西欧大陆国家,不肯轻易拿出钱来支持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赤字日大和黄金储备日减的美国和英国,而要附加许多条件,这本来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不附条件的“援助”,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本来就不存在。不过西欧国家的强调贷款条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原来美元和英镑陷于崩溃,固然会为法郎和马克等西欧货币带来重大灾难,但是它们的坚挺有力,同样对后者是一种可怕的威胁。战后初期美元极盛时代,西欧各国货币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它们的金融信贷一手为美国所控制,这在西欧国家都是记忆犹新的。对于它们说来,美元和英镑长期处在目前这种虚弱但又不致崩溃的疲软境地中,最为得利。因为这样就既便于它们稳当地夺取金融阵地,进行不断扩张,又可以在“援助”的幌子下乘机对美、英不断勒索,取得一些政治和经济好处。因此,它们对美元和英镑的支持,只能“适可而止”。也就是像法国财政部长波姆加纳在会上所说,只限于支持因“套购”或“投机”风潮造成的危机,而不涉及其他。
但是实力虽然在下降,而仍然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牛耳的华尔街和伦敦城的金融巨头们却认为,法郎、马克之所以坚挺,不过是利用了美元和英镑的虚弱。而美元、英镑之所以虚弱则是由于它们在“保卫自由世界”的义务中负担过重:需要在全世界搞扩军备战,需要对不发达国家提供广泛的“援助”,需要到处进行投资……因此,他们认为,为了“平均分担义务”,资本主义世界国际收支有盈余的国家援助国际收支经常出现赤字的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要求西欧国家不仅大规模和无条件地支援美元和英镑,而且拿出钱来经常为它们填补国际收支漏洞。这种如意算盘当然不能为对方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维也纳的国际金融会议,于是以美、英为一方,以西欧大陆国家为另一方,围绕着下列三个具体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一)未来各国愿意对这个基金承担的贷款数字,(二)债权国对它所提供的贷款的发言权,(三)贷款用途的限制。在美、英竭力要扩大各国未来对基金的贷款数字,并增大基金使用贷款的权限,而西欧大陆国家的代表们却坚持相反意见,并提出应当由它们,而不是由基金组织来决定如何利用它们提供的贷款的主张以后,美国、英国的代表甚至不惜直接指摘法国和西德是“在破坏基金组织的完整性”。
但是指摘尽管指摘,没有西德、法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国家的“合作”,美、英的扩大基金组织贷款权的“新计划”就只能付诸东流。因为维也纳会议实质上是一次美元和英镑向法郎、马克等西欧国家货币求救的会议,也就是说,是华盛顿和伦敦当局准备在下一次美元危机或英镑危机爆发时,能立刻通过这个基金组织向波恩和巴黎顺利借到大量马克、法郎援款的一次未雨绸缪的安排。美国9月2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就直截了当指出:“维也纳会议暗中的(尽管外表上还没有承认)急务是,如何使美元不致为法国、西德、意大利……的新兴健壮货币所压倒”。既然在这场交易中,美、英是站在“乞求者”的地位,因此,9月23日的《纽约时报》尽管破口大骂法国“忘恩负义”,并不惜把1958年法郎改革以前,这个“欧洲病号”怎样为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所苦,怎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乞讨,怎样卑躬屈膝地接受这个组织的训令和管制等经历,大事宣扬了一番;但与此同时,出席会议的美国首席代表狄龙却不能不和颜悦色,堆起笑脸,向不肯掏腰包的法国和西德代表一再解释,“美国物价将是稳定的”“美国政府已决定使它的1963财政年度预算取得平衡”。另外,他还不得不表示将来在接受西欧的贷款时一定要给予“有效磋商的保证”。
困难重重的维也纳会议经过了最后二十四小时的紧张谈判和折衷,在美国和英国满口答应将尽量维持本国货币稳定,并被迫撤消了原来的要求西欧国家“自动”地向国际货币基金提供贷款的建议以后,大家总算又“言归于好”,勉强达成了一项把这个基金组织的借款权利增加五十亿美元的协议。至于各会员国提供贷款的具体数字和具体条件,也就是这次会议的争执焦点,则改由有关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另行具体协商。这样,美、英想借西欧大陆国家的货币来为自己的货币作垫脚石的企图,就在法国和西德的坚不就范的强硬态度下完全落空。不仅如此,它们在碰了一鼻子灰以后,还不得不在会上听任对方奚落。法国财政部长波姆加纳不仅对美国和英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不自检点”加以“训斥”,而且还以西欧大陆国家发言人的身份,对于美国所创建的、用以控制世界金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身“是否是稳定世界货币制度的最好的机构”一点也表示了“深重的怀疑”。正当美元和英镑需要“合作”的时候,法国这种暗示要“散伙”的威胁,就无异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尔虞我诈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就这样在共同设法挽救资本主义世界金融的一次“同舟共济”会议上,演出了同床异梦的闹剧。尽管出席会议的人士几乎是普遍对美元和英镑的前途捏着一把汗,从而也是对建立在这两种货币基础上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字塔表示严重不安,但是共同的灾难并不能使这些强盗伙伴们做到真正“相互依赖”。难怪会议的主持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杰可布逊在会议闭幕时宣布会议结果“已取得了广泛协议”,而《泰晤士报》在评论这次会议的一篇社论却明白表示:“直到(在今后数月中)达成一项最后解决办法以前,任何人都不可沾沾自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