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漫话耿饼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0
第2版()
专栏:

漫话耿饼之乡
王振华 包大坤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这时节,从山东菏泽城出发,往东南行,涉过北流的赵王河,登上高高的河堤,极目东眺,一望无际的柿果园林,挂着一个个金黄色的柿子,座座村庄隐藏在果林的深处,真美极了!这里便是有名的“耿饼”(柿饼)之乡。
“耿饼”,以产于菏泽城关公社耿庄生产大队而称著。菏泽县志记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相传唐朝时候,耿庄有一耿姓老翁,在自己宅园内培植了两棵柿子树,这树结的柿子制成柿饼,具有特别优点:饼体发亮,质细霜多,含糖量高,开水泡后当茶吃,连渣儿都没有。“耿饼”由此得名。后来,不仅“四方争购之”,而且每年都要向封建帝王进贡了,这个地方也随之扬名。到了元代,柿树已成林连片、纵横数十里,至今还有五百年前明代的老树,依然年年开花结实。
这里的柿子约有十多个品种,各具特点。“镜面柿”,体形圆,平顶,有棱,果皮有红色光泽,肉丰满,含糖量高,水分少,加工成饼出霜多,饼质柔软。“二糙柿”,果实比“镜面柿”个大,奇形果较多,每个果重五两左右。群众多称它为“妈妈柿子”,是脱涩生食和制饼两用的优良品种。“八月黄”,平顶,有棱,个大,色黄,水分较多,也是脱涩食用的优良品种。“油篓头”,果实匀称,顶端凸起,霜降后成熟,脱涩生食或烘食,味道特好……。总之,这里的柿子不但品种多,味美,而且富有营养,柿子含糖量比外地的高2%到5%。不仅可制成著名的“耿饼”,还可用以酿造醇浓清香别有风味的柿酒;制成甘凉透明、味长蜜口的柿酱;做成柿脯、柿干也很甘美。群众还有很多的吃法:如制柿馅包子,做柿子面饼,柿子面包和柿糕等。果农在制饼时,将旋下来的柿皮,晒到半干,收集起来,在冬至前后放入缸内封好泡制柿霜。柿霜,清凉蜜甜,治口腔炎疗效很高,并有止咳、化痰、润肺、清补的作用。
现在,耿庄一带的“耿饼”之乡,方圆三十多里。村村都有柿子树,阡陌相连,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二十多亩,柿树约五万六千多株。树干高大,寿命长,产量高,一般每棵年产量八百斤到一千斤。曹州“耿饼”近几年每年都要销售约二十余万斤,闻名国内外市场。
9月的“耿饼”之乡,到处是丰收景象。今年所有成树果实累累,垂吊在深绿枝条上的金色柿子,随风散发出诱人的果香。站在树上、架上采摘柿子的社员,谈笑风生,喜气洋洋。这时候,你若到这里来,社员们会把最好的“树上烘”塞到你的手里。当你留意下主人的表情,就会同人们分享这丰收的喜悦。
解放前的“耿饼”之乡,却不是这样。清光绪十年编的菏泽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先期按户而注之籍,谓之号树,必贿吏乃免人,于是以树为累。”这说明果农成为封建官府敲榨勒索的对象。国民党统治时代,果农也不堪其苦,有一首民谣就是真实的写照:辈辈栽柿树,越栽越受苦,柿子年年收,果农仍饿肚。在那时,奸商把“耿饼”的价格压的很低,一斤“耿饼”不值一斤糠秕子钱。忙活一年的收入,统统流进奸商和恶霸地主的腰包。果农落下的,只是两手空空。每到腊月,“耿饼”之乡的果农随着片片飘零的雪花,泣血饮泪。解放前,这里柿树仅剩下两万多株。
1945年秋天,久经战斗的“耿饼”之乡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了日寇,解放了菏泽。果农在自己的政府领导之下,真正做了柿子园和土地的主人。从此以后,柿树花开,争妍斗芳,十里飘香,蜂蝶齐舞。党为了扶持“耿饼”之乡的人民发展果树生产,还不断派优秀的科学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来指导。公社化后,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对柿树加工加肥,同时积极营造新林,柿子产量逐年上升,质量越来越好。柿子树“结一年,歇一年”的现象逐年在减少。更可喜的是,他们还将外地优良果品,如烟台苹果、莱阳梨以及木瓜、山楂等,与当地的品种试验嫁接,还在果园里间种牡丹。可以想像,不久的“耿饼”之乡将成为一个以柿子为主兼有数多种果品的综合产区。
(原载《大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