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所谓“木瓜之役”——鲁迅在教育界的第一次战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0
第8版()
专栏:

所谓“木瓜之役”
——鲁迅在教育界的第一次战斗
林辰
鲁迅先生在1910年11月给许寿裳的一封信里,曾有这样几句:“木瓜之役,倏忽匝岁,别亦良久,甚以为怀。”这里所说的“木瓜之役”,是指怎样一回事呢?这是鲁迅最早参加的一次反对封建奴化教育的斗争,是他刚从日本回国,进入教育界以后不久的事;距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1909年6月,鲁迅自日本归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这年冬天,原任监督(校长)沈钧儒辞职,由夏震武继任。这是一个以道学自命、极端顽固的人物。他到校的一天,要教务长许寿裳陪同谒圣(孔子),对学生“训话”,又大谈所谓“廉耻教育”。对于教员,他用当时官场下属见上司的“庭参”礼节,要他们各穿礼服到礼堂和他相见。鲁迅和其他一些教员,对他的教育主张已经不满,加上他对教员这样无礼,于是便相率罢教,全体向浙江提学使辞职,并搬出校舍,以示决绝。夏震武一面写信给浙江巡抚增韫,请求支持他的“教员反抗则辞教员,学生反抗则黜学生”的强硬手段;一面又指使随他来校的新教员和同乡学生,为他奔走,劝诱教员们复课。但没有收到什么效果,鲁迅等少数人的态度尤为坚决。因此对方给他们各起一个诨名,称鲁迅为“拚命三郎”,许寿裳为“白衣秀士”,想用旧社会中讼师常用的这种手段来打击他们。最后夏震武采用提前放假的办法,遣散学生,企图借此使各教员屈服;但因此引起杭州各校教员的反对,风潮有逐渐扩大之势,夏震武至此便只得辞职,鲁迅等胜利回校。因为夏震武顽固木强,教员们称他为“木瓜”;鲁迅信中所谓“木瓜之役”,就是指这次风潮。
从表面上看,这次风潮似乎是由夏震武对教员缺乏礼貌所引起,但骨子里却是一场具有政治意味的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要明白这一点,我们须进一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夏震武的为人。当时正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思潮汹涌澎湃,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步深入的时候;而夏震武却是一个拥护清朝统治,一生以“尊经”、“忠君”为事的人物。他以浙江教育总会会长的身分兼任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到校之初,在对学生所作的“训词”中,就提出所谓“廉耻教育”的主张来麻醉学生,并大骂革命党,说什么“思竭一得之愚,以为诸生助,则终无以易廉耻教育之说。……神州危矣,立宪閧于廷,革命哗于野,邪说滔天,正学扫地,髠首易服,将有普天为夷之惧”。在被迫辞职以后,他又发表一通所谓《告两浙父老》,为自己辩护,说他:“提倡廉耻,忌者实多,遂致搆陷百端,谤议四起,足甫履校,教员相率罢课。”接着更说:“不意某报以诋毁震武之故,而诬及先朝,且污蔑先朝宫闱,此则尊亲之义,臣子之职,肝脑可涂,汤火可蹈,先朝之受诬,必不可以不辨。夫教育以德育为重,德育以忠孝为先,率天下为臣子者而教以尊君亲上之大义,此教育总会之职也。”连篇累牍,都是这样荒谬腐臭的话,充分说明他对清朝反动统治阶级,是怎样的竭忠尽智。他还在一篇题为《黄宗羲顾炎武》的文章里,模仿多尔衮的口吻,说清朝的天下,是“取之于李自成,非取之于明”。像这样效忠清朝,极端反动的人,当他来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时候,怎么能容纳鲁迅等人;而鲁迅等新自日本归国,具有民主革命和科学思想的人,又怎能同他合作共事呢?所以,这次风潮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在对待清朝政权和封建文化思想的态度上,表现了一场新和旧、革命和反动的斗争。
这是鲁迅在著名的女师大风潮之前所经历的一次教育界的战斗,我们在研究他的生平时,也当给以应有的注意。
(注)文中所引夏震武的文章,均见他著的《灵峰先生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