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给小观众留些余地——看苏联儿童故事片《活着的英雄》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0
第8版()
专栏:影评

给小观众留些余地
——看苏联儿童故事片《活着的英雄》有感
 刘厚明
我们有些儿童影片,描写事件过程的详细程度,近于繁琐。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许出于好心,怕小观众看不明白,领悟不了其思想意义。其实,这样难免挂一漏万,因为好的艺术作品,总要给人留些探索、联想、想像的余地,使人在反复回味之中,受到启示和感染。如果把一切都说尽了,却往往适得其反,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苏联儿童故事片《活着的英雄》,是由四个短片组成的。反映了几个不同时代的孩子的不同命运。在给小观众“留有余地”这点上,四个短片都做得恰到好处。
第一个短片《我们不用了》的小主人公尤茹卡斯,生长在革命以前。在一个严冬的早晨,他被“卖了”——离开了老师、小伙伴和父母,到富农家去放牛。影片只用了几个镜头,就把这个佃农的孩子当时的精神状态,揭示得很生动、很深刻。当亲人们送他上路时,父亲夸赞他说:“现在他不光是儿子,还是养活我们的人哪!”这时,我们看到尤茹卡斯瘦削的小脸上,现出自豪的微笑:“干活养家”就是这孩子唯一的、渺小的希望啊!他乘着富农的马车上路了。显然,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一直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到了富农庄园时,已是薄暮时分,恰巧,以前给富农放牛的那个大孩子回来了,富农立刻辞退了尤茹卡斯。这时,他却向富农的屋里走去,要求第二天再走。但是,富农却冷漠地说:“不行,赶快走吧!”并且让他的儿子放开了凶犬……可怜巴巴的尤茹卡斯,孤零零地踏上漫长、泥泞的大道,渐渐消逝在田野的暮色里……影片就此结束了。影片里没有一点“外加”的东西,通过对尤茹卡斯的具体的心理描写,使观众认识而且同情了他。
在苏维埃祖国遭受德国法西斯匪徒蹂躏的年代里,千万苏联孩子和成人一起,投入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在斗争中成长了。《夜莺》就是一个。他装成傻子,跳着、舞着、学着夜莺唱着,把狡猾的敌人引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使游击队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这部影片的对话极少,一句话往往发挥了十句话的作用。我只举一个例子。夜莺给敌人当
“向导”,敌人不大放心,半路上遇见个挤牛奶的妇女,敌人想让她证实一下,就问:
“喂,到苏尔马塔怎么走?”妇女不言声。敌人用棍子打她的手,再问,她仍然咬住嘴唇。于是,夜莺趁机说:“她是个哑巴!”敌人只好失望地走了。这时,那妇女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些该死的东西!这就是我对你们说的!”这句话是非说不可的,它使观众联想到许多意思:她不是哑巴;她为了避免暴露夜莺的计谋,才装做哑巴;她认识夜莺吗?不见得,但他熟悉游击队,熟悉夜莺这种小战士,因而两人能默契;人心向着游击队,举国同仇敌忾,到处给法西斯匪徒设下陷阱,他们注定要完蛋的……。
第三个短片《最后的枪声》情节非常单纯,寓意却很丰富、深刻。战争结束了,人们开始了和平建设,但是,难道从此再也听不到枪声了吗?不,残余的阶级敌人,时刻准备向人民报复。这样大的主题,是怎样表现的呢?人物只有两个:“土匪”和小女孩;主要场面也只有两个:废墟里和沼泽上。故事情节是土匪打碎了小女孩的天鹅蛋,小女孩追到废墟里找他算账;出于好奇心拿走了他的子弹。土匪发觉后追她,她已漂在湖中的天鹅窝上;土匪向她要子弹,她一颗一颗地扔给他。子弹掉在泥潭里,土匪东摸西摸,陷进泥潭,在就要没顶时,他向小女孩放了最后的一枪……。影片着重描写了这七八岁的小女孩的天真无邪的一面,她像一朵初开的小花那么纯洁、可爱;因此,对比之下,土匪的穷凶极恶的本质,就突出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了。我觉得,给孩子看的影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深入浅出”,要做到这“深”与“浅”的和谐统一,创作者一方面要对主题思想有深刻发掘,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番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土匪的枪声,惊起了湖上的天鹅。天鹅在天空飞翔——一群少先队员凝神注视着电视的屏幕。第四部短片《活着的英雄》就这样开始了。这部短片是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孩子,幸福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的。小主人公维克斯和阿留斯,就坐在那群看电视的少先队员中间。从电影银幕到电视屏幕这一处理,创作者的意图是深远的:它将前三部短片和这部短片有机地联系起来,把这部短片的主题和全片的思想意义,突出了,深化了。自然有助于小观众理解全片,用不着作者再去代替他们“做总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