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深山访问养蜂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1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深山访问养蜂人
本报记者 朱波
在去侯家寺大队途中,公社党委李仲义书记告诉我们,这个队是陇县河北人民公社社员家庭养蜂最多的。
走进这个山庄,就看到一群一群的蜜蜂,在田野和农舍之间,往返飞舞,采花酿蜜。
侯家寺大队是陇县的一个偏僻山区。自然蜂(野蜂)群很多,蜜源也极为丰富。当地群众历来有接野蜂的习惯。春天,人们把“木槽子”(蜂箱)放在山坡上,引诱野蜂筑房酿蜜,等到荞麦成熟之后,就割蜂蜜。蜂蜜质量很高,黄里透明,味道清香而甘甜。但是接自然蜂有时接得多,有时接得少,甚至有的人连年接蜂,连年扑空。
近几年来,公社管委会一再号召群众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群众才又把养蜂抓了起来。从此社员养蜂年年增加。1959年,社员共养了四十七群蜂,出售了三百多斤蜂蜜;1960年,养了六十一群蜂,交售了八百五十多斤蜜。今年,这个大队社员养蜂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荞麦也生长得好,预计又是一个好收成。
分群的能手
以往,当地群众一般的都是接几窝野蜂,就铲几窝蜂蜜,一年只铲一次,因此,蜂蜜产量时多时少。现在,群众都注意了蜜蜂的繁殖,并且出现了几个掌握蜜蜂自然分群的能手。
听说欧勤学对掌握蜜蜂自然分群最有办法,每年,数他养的蜂多。去年他养的十八群蜂,产了二百二十斤蜜,十三斤黄蜡。今年,他用五窝蜂,分了二十八窝。
走进欧勤学的院子里,一片“嗡嗡”声,蜜蜂正紧张的飞进飞出。他向我们介绍了掌握蜜蜂自然分群的经验。
欧勤学每年都是留下片(蜜脾)多蜜多的蜂窝,这样使蜜蜂越冬有足够的食物,来年繁殖快,分窝多,差不多有一个片就分一群蜂。其次,要掌握蜜蜂分窝的时机和征状。根据他的经验,蜜蜂分窝的时间在5月,每隔三至五天分一群,多在晴天上午。分窝时,蜂箱内“嗡嗡”之声比平时大,并有部分蜂围绕着蜂箱飞舞,等蜂王出来以后,才一齐飞走。这时,就要把灰、笊篱、蜂蜜(抹在笊篱上)准备好,待蜂群飞离蜂箱,就用灰打。蜂群见灰就不远飞了,落在附近的树上或崖畔上,然后用笊篱去接。接时,要沉住气,如果毛手毛脚地惊了蜂群,很可能被蜂伤着,或者蜜蜂就飞远了。
新社员的热情
我们访问了新养蜂的社员张文元。
张文元是前几年从县城迁来的新社员。按他的说法,他是只吃过蜂蜜、没有见过蜂箱的人。他来侯家寺以后,看见别人接蜂,他也制了一个“木槽子”接蜂。经过不少困难,终于接住了一窝蜂。轮到该分窝的时候,他虽然也向别人学了一些分窝的知识,但到底还没有什么经验。去年,有一次他养的蜂分窝了,蜂群落在一棵杏树上。他按照别人介绍的办法去接蜂。忽然有一只蜂落在他的头上。他怕被蜂刺着,就用手去赶,结果招来了几十只蜂围着他刺。他头上、脸上都被蜂刺肿了,痛得昏睡了一天。第二天,他醒过来就问:“那群蜂收住了没有?”他的妻子说:“被蜂刺成那样子,还是忘不了蜂,以后不养那个了。刨药材、拣野杏核,副业门路很多,弄啥也比养蜂强。”他听得不入耳,也不顾头疼,就要起来去找蜂。这时他妻子才说:“别人帮助收住了。看你成了蜂迷啦。”……
去年他养的一窝蜜蜂分了三窝,收了四十多斤蜂蜜。今年,他留下的两窝蜜蜂分了七窝,蜂蜜产量将大大增加。张文元笑着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挨蜂刺,说不定现在还学不会养蜂哩。”
养蜂老人
当地这种野蜂性情躁,生活力强,经常发生飞逃的现象。很多养蜂的社员提起这事,就说崔连城老汉养的蜂很少飞逃。
我们怀着很大的兴趣,访问了这个六十多岁的养蜂老人。一提到养蜂,老汉的兴趣就来了。他打开了一个“木槽子”给我们看,里面宽敞、清洁,七个黄色的片,爬满了正在酿蜜的蜜蜂。老人说:“蜜蜂也像人一样,喜欢在清洁的地方工作。住的地方脏了,蜜蜂也容易生病。你要不收拾,蜜蜂不是死亡,就要挪窝(指飞逃)。”他拿出自己用鸡翎作的小扫帚,扒灰尘用的小镍钩等工具给我们看。并解释说:留下进行繁殖的蜂窝,冬季和开春要清扫一次;以后每月都要检查,有灰尘就清扫,使蜂箱内经常保持清洁。这样,蜜蜂才住得舒适,劳动起来也有劲。
“蜜蜂喜爱勤劳人……”老人说。有些人把蜜蜂不当回事,光知道铲蜜,不知道爱护蜜蜂,这种人养不住蜂。
现在,虽然是秋季,这里的社员都在谋划着明年的养蜂生产。多数有蜂的社员都计划留蜂群,待来年分窝。没有养蜂的社员,有的已制下“木槽子”准备明年接蜂群;也有的已经和有蜂的社员商妥,买一窝蜂。(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