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川江一货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3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川江一货轮
本报记者 楼葆蘅
深夜,航行在川江上的货轮——人民二号,正缓缓地向前行驶着。船上静悄悄地,船员们大都睡熟了。
“要下大雨啦”!突然甲板上传来值班水手的叫声。
听到这喊声,正在酣睡的船员们立即翻身跃起,连衣服也来不及披,就奔上甲板,扛起一块块五六十斤重的钢板,抢盖船舱。
原来这次他们装运了一船粮食,其中有一部分新上场的粮食还不很干,船员们怕途中时间长会把粮食闷坏,沿途看到天气晴朗,就打开舱盖通风,谁知这天半夜天气突然变了。
风吹得越来越紧,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袭来了。刚盖在舱面上的油布也被风吹开。船员们怕雨水流进舱内打湿粮食,立即挽着手,互相紧靠着用身体压住油布。
搏斗两个多小时以后,暴风雨过去了,船员们擦掉身上的雨水,看见满载的粮食没有受到一点损失,愉快地想:“又过了一关啦!”
一百四十三万件货
人民二号的船员们,从1955年到现在,在长江上来回总共运了一百四十三万多件货物,没有一件货物损失过,没有发生过一件差错。
一百四十三万多件货物,乍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仔细考察一下,问题就不那么简单;这里面有重达四十吨的火车头等庞然大物,有小到几公斤的精巧的仪表、工艺美术品,有各种机器设备、日用百货、农业产品等成百上千个品种。这些货物,各有特性,有的要防热防潮,有的怕压怕碰,有的有吸收性,有的有挥发性。
为了保证运输不出差错,船员们就从熟悉和掌握这些货物特性着手。他们不断从自己的实践中、从别人的经验和交通领导部门发布的各项货运规则中,学习、摸索各种货物运输的规律。
一次,理货员沈忠亮发现从船舱内卸下来的有些麻袋湿了两只角。舱内哪里来的水?他感到很奇怪,立即跨进舱内上上下下地检查,发现舱底和舱顶都是干的,只是靠水的舱板冒着水珠。他捉摸了半天,忽然想起冬天家中的玻璃窗上不也挂着成串的水珠吗?天气较冷,舱内温度高,舱外温度低,热空气传到舱板上就凝成了水珠。他将自己的发现,跟大家一谈,大家都认为正确,立即在装舱制度上订上一条:冬天装运易潮物资时,货物堆码要离开钢板一分米。
人人做有心人
人民二号的水手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有心人。一次,他们从武汉运二百八十篓鱼苗去上海。小鱼苗生命娇嫩,半天不换新鲜水,就会死亡,他们了解到这一情况,事先就检查水泵,接水管,做好准备工作。船快到上海时,他们知道长江入口处的江水中已渗入海水,养鱼苗不合适,就赶紧做好贮水准备。这样,这批娇嫩的小生命经过两千多里的长途旅行,都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
有一次在宜昌港,人民二号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港口给他们运来满满一船钢材,有角钢、元钢、工字钢等;同时交给他们厚厚一叠运单。可是,哪张运单管哪捆钢材,去什么地方,都不清楚。如果就这样混装,卸货时麻烦,也难免出差错;要将它们分清楚,又不是几个人的力量能办到的。二副王百将这个情况向大家一说,全船人员立即自动参加了理货工作。他们忙碌地抬钢材,按单核对,做记录,整整忙了三四个小时。
人民二号经常行驶的是流急、滩险的川江。船上多装几吨货物,或是前后左右没有装匀,都会影响船只的安全航行。船员们为了货物运输的安全,经常学习看水尺,研究各种货物的配载和不同季节的船只吃水差等,有空时还你问我答相互测验。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不少水手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理货业务知识,还研究出了不少提高货运质量、节约垫衬材料的方法。
不放过一件差错
六年零五个月,整整二千三百多天的时间,水手们偶尔也有疏忽的时候。去年夏天,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运到武汉江岸码头的一船粮食,卸完后,在仓库中码起粮堆一数,竟少了七包。他们在船舱、码头上上下下到处找寻,没有结果。最后,大家发现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也有同样的粮食堆。他们向仓库管理员问清了这些粮食包的数目,又一堆堆地清点,果然有一堆上多了七包,到底找到了。
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差错,他们回忆和检查了粮食装运的每个过程,发现属于自己的责任有两方面:一是自己监督不严,卸货时只管出舱,沿途没有检查;二是在码头实现机械化以后,装卸速度提高了几倍,取筹记数的工作没有跟上。以后他们装卸货物时,就沿途加强检查,取筹时改为一人取筹一人监督,并将它订入了装舱制度。
人民二号的船员们就是这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对待工作。现在,他们除了积极贯彻执行领导部门制订的规章制度,还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制订了一套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责任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