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战胜困难 其乐无穷——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的片断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3
第4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战胜困难 其乐无穷
——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的片断回忆
中校 王咸伍
1942年前后,我们解放区真是困难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的大部分兵力集中于解放区战场,对我们实行反复的“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对我们进行包围和封锁。加以华北地区连年受灾,使我们遇上了要吃缺粮、要穿缺衣的境地。在那样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没有屈服。在前方继续坚持了抗战;在后方响应了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
当时我在抗大学习,我们接受了一项任务——在马桥子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记得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同志向我们动员时说:我们人民子弟兵,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现在人民要我们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拿镐生产,我们就要按照人民的要求办事,并且把它办好。
我们抗大总校二大队都是比较年轻的同志,尤其我们班的同志,大部分都是二十四五岁,最小的才十七八岁。小伙子们劲头可大哩,全班八个人,有五个人去参加大队集体生产,剩下三个人,除了完成自己的开荒任务以外,还要把参加集体生产五个同志的开荒任务完成。那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啥没有啥。生产工具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每天我们都是顶着星星上工,跑到距驻地十多里地以外刨荒,一直干到晚上又披着星星回来。因回家路远,有时怕耽误工,中午也不回家吃饭。在陕北开荒,的确是个叫劲的活儿,使很大的劲把镐头抡下去,草根像海绵,把镐头又弹了回来。劳动一天,回到驻地,同志们累得腰酸腿疼,浑身像个泥人,可是大家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自己修的澡堂里洗个热水澡,睡上一夜香甜觉,第二天一到工地,又精神抖擞地抡起五六斤重的铁锄铁镐干起来了。
每当我们劳动一天,收工的时候,站在山岗上,向山下望去,看着开垦出的一垅垅整整齐齐的熟地,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有的同志高兴地哼起了陕北民歌。当秋收粮食入仓的时候,同志们真是喜悦万分,大家捧着黄橙橙的苞米棒子、金黄色的麦粒、小米,还有雪白的大米和像拳头似的土豆,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情。是啊,这是我们用血汗灌溉的丰硕果实,是劳动的结晶。
为了丰衣足食,上级又号召我们大搞副业生产,一切穿的用的全靠自己解决。于是在全军范围内又开始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副业生产运动。一开始每个人做一个捻线葫芦,学习捻线。以后每人又发一架纺车学纺线。这工作可是件耐心细致的活儿,技术性很强。比如纺车的转速快慢、线顶子是否端正、拉线拉的粗细都直接关系着线的质量。大家一起床就开始纺线,比赛着看谁纺得快。有的同志由于不得法,纺线时不是断线头,就是纺的线不均匀,累得腰酸腿疼,还不合乎质量要求。送到合作社一检验,有的不够标准,加工以后再送去,缺额的再补上。拿着挂不上等级的线,有的同志诙谐地说:“虽然这些线质量不高,可它是超额线啊!”为了提高纺线技术,我们就登门拜访当地的妇女,或者请来大娘、大嫂给我们当“顾问”,作指导。乡亲们对子弟兵的帮助,真是无微不至。有的大娘亲自把着我们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教。经过一个时期的苦练,我们熟练地掌握了纺线技术,有时每人一天能纺出半斤以上的线。技术掌握了,越纺越有劲,尤其每逢到晚上那才有意思呢!你看吧,窑洞门前,小河旁边,大树底下,到处都是纺车,在明亮的月光下,凉风吹拂着,大家熟练地摇着纺车,一边谈笑,一边哼着陕北调,一直纺到深夜。纺车声、笑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在陕北高原……
一年多过去了,我们终于解决了衣食问题。以后我们的粮食、被服装备供应,都是自己生产的。
时间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然而“南泥湾”——这个亲切响亮的名字,始终象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人们把它当做革命的传家宝,赞颂它,学习它。它告诉人们:只要我们坚定地团结在党和毛主席的周围,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胜利永远属于不怕困难的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