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关于“不求甚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4
第8版()
专栏:诗文小语

关于“不求甚解”
夏静岩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解”二字,有些人误解了,发生不好的影响。所谓“不求甚解”,原只是不求过分的钻研之意。前人说过:“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这样“不求甚解”的态度,正和五柳先生为人为学的实际情况符合。
所谓误解,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不甚求解”,一种是“甚不求解”。把“甚”字放在“求”字上,和把“甚”字放在“解”字上,大有不同,把“甚”字放在“求”字上,马马虎虎地看书,懂也罢,不懂也罢,不幸常常“走马观花”,连大意也不曾通晓,这样读书,读了等于不读。却用“不求甚解”做幌子,自误误人,这难道是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吗?
至于等而下之,“甚不求解”,把“甚”放在“不”字上,就更糟了。
在前人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位“甚不求解”的人读杜诗,读到“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这样的好句子时,竟大骂杜甫没有常识,造酒的人是杜康都不知道,还要问是谁造的!
由于“甚不求解”,不体会“浊醪谁造汝”句中含有多少感慨,又含有多少神味,竟大骂起杜甫没有常识来,好像他的常识比杜甫多得多。
简单粗暴一至于此,无非吃了“甚不求解”的亏。
我们可以“不求甚解”,而通其大意;但不可以“不甚求解”,只是走马观花;更不可以“甚不求解”而乱发议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