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难字注音有两大好处 1、节约大家学字时间 2、养成大家认真读字习惯减少读别字的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5
第4版()
专栏:来信

难字注音有两大好处
1、节约大家学字时间
2、养成大家认真读字习惯减少读别字的现象编辑同志:
1959年,人民日报在6月18日第一版的头条新闻中,把“安徽省六安县淠东人民公社”的“淠”字加上注音。这件事情虽小,当时在群众中的反应却很好。大家以为这种办法是要继续下去的,可惜后来没有继续。
现在在读者中,有两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一种是尽管识了五六千字的人,阅读报刊还要碰到许多生僻字,特别是人名、地名、文物名,以及一些专业词的用字。这类字,有的是的确没有学过,不识;有的是学过识过,却回生了,甚至学一次,识一次,回生一次,中年人记忆力差,生字记不住了。另一种是有些字自己以为识的,但是读起来很含糊,只是“秀才识字读半边”,按照形声字的声旁猜读而已,有不少的字是读错了的,甚至还有知道意思,会写会用,却不会读的,或者自己知道读出来的音是没有把握的。这两类字,在报刊上出现的时候,如果注一注音,实在有很大的好处:(一)节约了大家学字的时间,不必再“活到老,识到老;识到老,识不了”了。如果因此而形成今后书报难字必加注音的风气,识字就可以有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字,一律由注音以及注解包下来,大家不必再纳脑税,增加记忆的负担了。(二)可以养成大家认真读字的习惯,减少读别字的现象。读错几个字,本来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这一现象如此普遍,不仅出现在一般人的嘴边,也出现在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口中,不仅个人谈话如此,连电台广播、会议发言,以及演讲报告有时也难免出错,这使人感到我们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够严肃认真,太缺乏基本训练了。
因此,作为读者,我建议仍旧能考虑采用把报上的难字加注音的办法。
读者 文之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