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中朝渔民添新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5
第5版()
专栏:

中朝渔民添新谊
新华社记者 钱国光
9月1日下午,辽宁省安东县大东沟人民公社镇江渔业生产大队的五个渔民,驾驶着“辽安一二八号”渔船,满载鱼虾,胜利返航。天气忽然起了变化,乌云遮天盖地,天水一片乌黑,滂沱大雨骤然而降。狂风席卷巨浪,打得渔船像个醉汉似的,前摇后晃,在浪峰中颠波起伏。一个巨大的浪头,向船腰猛扑过来。渔民柴庆元大喊一声:“不好!”渔船已经翻扣过去。
一船五人,全部落水。他们抱着船板爬到船尾,蹲在舵栏上,企望援救船只的到来。
正当焦急万分的时候,在二百米远处,发现有只小船,船上仅有一人,急速地摇着橹,冲破惊涛骇浪直奔五个渔民而来。五个渔民的希望之窗亮开了,他们激动得流出泪来。
小船越划越近。一看便知,这是一只朝鲜钓鱼小船,一丈多长,二尺多宽。船上的主人约模四十来岁,后来知道,他叫金民臣,家住朝鲜薪岛,也是一个渔民。他将小船划到眼前,让五个渔民先后登到船上。
金民臣看着五个渔民没有来得及穿上衣服,每人都只穿一条短裤,便拿出棉袄、单衣、油衣、棉毯子,还脱下自己身上的坎肩,亲手给他们披上。然后,金民臣又把每个人仔细打量一番,当他目光触到只有十七岁的薛东年身上的时候,不由的“哦!”地惊叫一声,原来,薛东年的脚被船板划破了一块。他随即从裤衩上撕下一块布条,上前去给他包扎上。
这时候,虽然雨稀了,风也小了,可是暴风雨刚刚过去的海面上却更加寒冷起来。金民臣想起还有几支烟,可能还没淋湿,便指着他给李洪德穿的那件坎肩说:“丹白,丹白(纸烟)”。李洪德往衣兜里一摸,掏出一盒烟,一盒火柴。烟盒里仅有三支烟了,便点着一支递给金民臣。但是他却摆手摇头,一边比划着一边好像在说:“你们冷,给你们抽。”在他们五个人中间,只有孙忠和一个人会抽烟,可是金民臣仍然不肯接过一支,剩下的两支又塞进孙忠和的手中,留给他抽。
金民臣和孙忠和他们正要划船去附近的薪岛,对面驶来一只朝鲜鸭绿江航运事业所的四十二号机船。于是,五名中国渔民又在金民臣的帮助下,登上了四十二号机船。船长张秀哲从船舱中拿出五件衣服给中国渔民换上。船长一面叫电报员向航运事业所报告,一面看守着被打翻的渔船。直到晚上,当新派来的一只大机船开到,他们才起航离去。新开来的大机船将遇难船只和渔民一起载到龙川郡龙岩蒲时,已经是2日清晨三点钟。
朝鲜劳动党龙川郡委员长李太谢、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张吉正等领导同志,连夜走了三十多里赶来港口。他们热情地向中国渔民问候:
“同志,你们受惊了!”将他们一一搀扶上岸,用吉普车送到旅馆。不一会儿,一位大夫来到旅馆,为他们检查身体,每人吃了两片预防感冒的药,给薛东年重新洗了脚,上药包扎。有人拿来了崭新的衣服、背心、帽子、胶鞋,给中国渔民换上。第二天,又来了四位朝鲜妇女,将中国渔民的衣服全拿去洗净,并帮助把鱼网晾干。船厂的工人们也紧张地修补中国的渔船。
在这期间,龙岩蒲里的负责人和社员陪同中国渔民参观了附近的稻田和果园,并瞻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碑。中国渔民看到一大片颗粒饱满、快要成熟的稻子,高兴地说:“这稻子长得太好了,我们很想学学你们种水稻的经验。”龙岩蒲里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清正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里的水稻,今年又是丰收。要说经验,我们很愿意介绍,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志在停战后帮助我们兴修了大批的水利工程,年年受益。”走到纪念碑前面,他突然沉默了,可以看得出他是在悼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们。接着,他又怀着无限的深情,指着纪念碑附近的几栋红色砖房说:“那些,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给盖的。”
听说中国渔民就要回国,饭店里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为他们饯行。中国渔民感到十分过意不去,孙忠和便向主人们说:“你们救了我们人,救了我们船,我们已经感谢不尽了。又受到你们这样热情款待,我们实在有些不安。”李太谢同志听他这样讲,连忙接着说:“你们可不要客气,咱们朝中两国人民是邻居,也是兄弟。自从抗美援朝以后,咱们历史上的传统友谊更加深厚了。这次,我们只救了你们五个人,一只船,可是过去你们曾经救了我们朝鲜很多的人和船。”他并且举例说,1957年,龙岩蒲有只机船在航行途中马达坏了,当时风浪很大,异常危险。后来被中国渔民看见救了起来,又帮助把船修好,平安地归来。去年8月,龙川郡黄草坪岛遭到大水,对江中国兄弟得到消息后,纷纷派来船只,救了朝鲜渔民。最后他说:“对于所有这一切,我们朝鲜人民是永远感怀不忘的。”
当中国渔民孙忠和紧握着朝鲜渔民金民臣的双手,对他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再次表示衷心感谢的时候,金民臣激动地说:“我过去是朝鲜人民军战士,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并肩作战,打过美国侵略者。志愿军同志为了我们朝鲜人民,不惜流血牺牲,那种高贵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所以,那天在海上,当我看见你们遇险的时候,我便忘记了自己的安全,连忙去援救,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中国渔民乘上修补一新的渔船,将要离开朝鲜龙川郡龙岩蒲时,龙川郡和龙岩蒲里的党政负责同志以及当地渔民,纷纷来到港口送行。他们沿岸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十几里路远的黄草坪,还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昂首远望,频频挥帽,并不断呼喊:“祝你们一帆风顺!”“中国朋友们,以后在海上再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