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新疆建设兵团胜利第一农场艰苦奋斗三年 两万多亩重盐碱地变成良田 开渠排出地下水,引水洗盐压碱,今年稻麦都获好收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6
第1版()
专栏:

新疆建设兵团胜利第一农场艰苦奋斗三年
两万多亩重盐碱地变成良田
开渠排出地下水,引水洗盐压碱,今年稻麦都获好收成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第一农场经过连续三年的艰苦劳动,把二万多亩盐碱很重的耕地改造成为良田。今年在这些土地上种植的水稻现已陆续收割,以已脱粒的五百多亩计算,平均亩产水稻三百多斤,小麦平均亩产也在二百斤左右。
胜利第一农场是农一师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沙井子荒原上建设最早的一个农场,有耕地四万多亩,土壤的盐碱成分很重。1955年初,农场大面积种植作物时,各生产连队采用当地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盐碱地的经验:在播种前先引水洗盐压碱,播种后再精工管理。1955年和1956年每亩地每年产粮食二百四十斤到三百斤。但靠引水压盐压碱,耕地进水有源,排水无路,两年中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一至二米,水里的盐碱等矿物质也由原来平均每公升含三点八克增加到七十多克,耕地普遍翻盐翻碱,作物相继死亡。
胜利第一农场的大部分干部和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继承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决心制服盐碱。从1958年春天开始,他们便把地里盐碱重的土挑走,再把渠道里挖出来的没有盐碱的淤泥换上;有的连队听说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地下的盐碱便不往上翻,就把地里的碱斑翻开,把麦草或稻草垫在底下;还有的连队认为盐碱重是土地的有机质少,就挖来苜蓿根栽在盐碱严重的地块上,增加土地的有机质。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结果,这年种的作物同头一年比较,成苗仍然很少,产量还是很低。可是,干部和战士并不灰心。第四连连长高满胜和副连长王印平,听说熏土既可改造盐碱土,又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便率领战士从渠道、地边和树林里割回大批杂草,在耕地上熏了一遍。场部基建股的同志听说撒石膏粉可以改造盐碱土,便从山上采回大批石膏石,将其粉碎撒在地里。但是,这些努力还是没有显著成效。
1959年秋收后,他们在总结两年改造盐碱地的经验时,认为农场耕地翻盐碱的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的急剧升高,如果把地下水位降低,并且继续灌水压盐压碱,盐碱地是可以改成良田的。
大家一致同意开挖排水渠系是改造盐碱地最有效的办法后,立即行动起来。冬天,沙井子荒原上的气温经常在零下二十多度,在地下水位升高的耕地上开挖排水渠道,困难重重,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克服困难。地面结冻后砍土镘挖不动,就用拖拉机把冻土翻开。战士在严寒的冬天劳动,脚和腿上的皮肤冻青了,仍坚持劳动。到1960年3月间,全场在盐碱最重的两万多亩耕地上,共挖了各种排水渠道二十七公里,使地下水流入附近的洼地。为了彻底消灭盐碱害,各连队又将耕地上含盐碱最重的七万多立方米沙包和十七万立方米的大田埂全部挖开摊在地里,再引水把里面的盐碱洗掉。这一年既种了粮食,又种了棉花,但作物仍有死亡。经过研究以后,他们认为挖了排水渠只给急剧上升的地下水找到了出路,但不等于盐碱地得到改良,还需要继续引水洗盐洗碱。并认为不能把洗盐洗碱同种植作物分开进行,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决定先在有排水渠系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农场领导上采纳了这个建议,种了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亩水稻,虽然由于盐碱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四千多亩,但战士们管理得细致,成活的平均每亩收水稻二百多斤,其中有一千三百八十九亩,每亩产水稻四百斤。
1960年,在有排水渠系的翻盐翻碱地上试种水稻成功的胜利,更坚定了农场干部和战士战胜盐碱害的信心。这年冬天,各连队不仅在种过水稻的翻盐碱地上试种了两千五百多亩小麦,又冒着寒,挖排水渠道十三公里。今年春播前全场各连队掀起了一个提高土地肥力的竞赛,使肥力较差的九千五百多亩土地,每亩施肥三千多斤。接着,又在去年种过水稻的翻盐碱地上种了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亩水稻。作物成长期间,灌水、追肥和除草等工作都很及时,因此,获得良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