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从“中国儿童剧场”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6
第8版()
专栏:

从“中国儿童剧场”说起
罗英 朱漪
北京“中国儿童剧院”附属的“北京剧场”最近已改名为“中国儿童剧场”。对儿童福利事业最为关怀的宋庆龄副主席虽在病中,还欣然为“中国儿童剧场”题了字。这是首都少年儿童的一件大喜事。孩子们有了第一座自己的剧场。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许多孩子都会背《马兰花》中马郎说的这段话。这几年来剧场接待了几十万少年儿童观众,有些孩子一个剧目看过三、四次以上。孩子们都知道儿童剧院的戏都在“北京剧场”演出。不过他们不感到自己是剧场的唯一主人。成人中却有许多不知道北京剧场是专为儿童演出的,有些根本还不知道有个儿童剧院。打错电话时,常有这样的误会:“儿童医院?”“不是,是儿童剧院!”“医院?”“剧院?”儿童需要医院,也需要剧院、剧场。当然这里也说明剧场工作做的不够好。首先是服务方针不够明确。像电影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成人,结果成人票都是好座位,学生票反而是边座,因此家长带孩子来看电影时只能各坐一方。所放的电影也都是和一般影院一样,比如今年六一儿童节时放映的就是和儿童节毫不相干的《家》。改成儿童剧场后,方针就必须明确:要千方百计地为少年儿童服务,要让他们能够愉快地、舒适地欣赏戏剧、音乐、电影、舞蹈,通过演出使他们受到共产主义品德教育,丰富知识,提高艺术欣赏力。
上海早就设立了一座“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他们真是用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孩子们工作的。各方面也都向剧场伸出支援的手,例如突然在演出中下起大雨来了,孩子们都没有带雨伞,剧场马上和公共汽车站联系,对方一听是送孩子,没有二话,几分钟就把车子开来了;虽然他们的工作时间早过了。我们相信首都各界也会不吝惜地伸出手来扶植和支援我们的儿童剧场。
更需要的是首都其他文艺团体的支援。首都有几十万少年儿童,而且孩子的兴趣是很广泛的,只是儿童剧院的演出是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的。孩子们是多么热切的想欣赏好戏、好舞蹈、好音乐。我们不仅希望首都的文艺团体都能到儿童剧场演出,还希望其他剧场能为少年儿童组织星期早场。各剧团、剧院能专为孩子们演出适合他们欣赏的剧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