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秦庄大队勤俭安排生产和生活,热情支援国家和灾区 连年节约储备 连年多卖余粮 六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售商品粮二百三十多万斤,储备粮三十多万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8
第1版()
专栏:

秦庄大队勤俭安排生产和生活,热情支援国家和灾区
连年节约储备 连年多卖余粮
六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售商品粮二百三十多万斤,储备粮三十多万斤
本报太原27日电 山西省晋城县高都公社秦庄生产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克勤克俭,一面埋头苦干努力生产,一面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储备粮食。六年来全大队粮食连年增产,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食越来越多,从1955到1960年共卖给国家粮食二百三十三万七千五百斤,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征购任务。1960年这个大队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由于社员们的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社员们为了支援灾区和国家建设,那年除扣下种籽、饲料和口粮以外,下余五十三万五千斤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比历年的征购任务完成得都好。同时,这个大队在完成征购任务,保证社员口粮的前提下,六年中还储备粮食三十八万八千七百斤,目前库存储备粮十九万八千五百斤,每个社员平均一百三十三斤。
今年,大队、生产队、社员个人的粮食生产都有很大发展,集体和个人的粮食收入比去年增加。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大队、生产队、社员个人都作了节约储备的安排:生产大队在现有库存储备粮十九万八千五百斤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储备五万斤,生产队储备七千六百斤,社员户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订了节约用粮计划。
秦庄大队节约粮食进行储备是从1955年开始的。那年,正是高级合作化后第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一百零六万斤。分净吃光呢,还是节约储备呢?在秋收分配时,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社员讨论。在讨论中,一部分社员主张产多少吃多少,他们认为“高级合作化的第一年就打这么多的粮食,今后还会打更多的粮食,用不着储备”。大部分社员主张储备,他们认为高级社家大业大,过日子更应有计划,陆续积存些粮食,万一遇上个灾年,可以接济接济。大家反复讨论后,一致认识到必须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要瞻前顾后,节约储备,不能因为今年丰收了就分净吃光。经社员讨论决定,这一年,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留足种籽、饲料,适当提高社员口粮标准以外,集体储备粮食十万零六千九百斤。从这一年起,这个大队坚持省吃俭用节约储备的制度。除两个灾年没有储备以外,每年都储备一些粮食。由于节约储备了粮食,在两个灾年中,社员的生活有保证,生产仍然得到了发展。例如,1957年7月间,大秋作物正在吐穗,晚秋作物刚刚出土,突遭冰雹袭击,受到严重损害。当时,由于从储备粮中拿出二千三百多斤种籽,及时进行了补种和改种,把大灾化小,灾年获得了平收。秋收以后,用储备粮三万多斤做了牲畜饲料,购回母马十六匹,新种猪五百零四头。又用两万六千八百斤储备粮补助了社员口粮,大大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秦庄大队在储备粮的使用上,曾经一度发生过浪费的现象,然而他们及时吸取了经验教训,不论干部和社员,都把粮食看得更宝贵,管理得更好,使用得更节省。他们的经验:第一,越是丰收年越要注意节约。1957年和1960年,遇到了两个灾年,由于干部、社员注意精打细算,平安地度过了灾荒。相反,1958年打粮最多,口粮标准最高,由于干部和群众不注意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浪费不少。第二,储备粮越多,越要注意合理使用。在粮食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储备粮食主要是为了防备灾荒,而不是无限度地用于改善生活。如果把储备粮完全用于改善生活,遇上灾年,过日子就要发生困难。第三,勤俭教育必须保持经常。根据这三条切身的经验,秦庄大队社员代表大会正式做出决议:在一般情况下储备粮只准用于抗灾度荒,不准乱支乱用。如果动用,必须经过社员代表大会通过。(附图片)
右图:黑龙江省巴彦县太平公社各生产队积极向国家交售秋粮,交粮的大车队在太平粮站卸车 新华社记者 刘文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