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名牌——辛勤劳动的成果——广州陈李济制药厂保持传统产品质量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8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名牌——辛勤劳动的成果
——广州陈李济制药厂保持传统产品质量的经过
本报记者 黄毅坚
今年9月,广州陈李济制药厂把他们生产的苏合丸、抱龙丸、理中丸三种丸药,送去参加广东省、广州市1961年度轻工业名牌产品的第二次检查鉴定。结果,三种丸药都被鉴定为“传统名牌产品”。
陈李济制药厂,成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制药行业中,他和北京的同仁堂、上海的雷久堂制药厂齐名。这个厂生产的苏合丸、抱龙丸和理中丸,是有名的“招牌货”。前两种是急救药,后一种则是有名的强身滋补药。为什么陈李济药厂生产的这些丸药,能够驰誉历久不衰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记者最近到这个厂里作了一次访问。
跟厂里的制药技师黄超一起,我们顺着生产流程,先到整理车间去。车间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药材,工人们有的用尖刀刮除药材的皮、毛;有的用剪刀剪去药材的根、节;有的用较大的钑刀把药材钑成片;……一切都是手工操作。“为什么不改革一下呢?”我心里在嘀咕。工段长潘均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他就含笑地问我:“我们这个车间的操作很落后吧?你看,我们全靠十个指头干活。”说着,伸出了双手。“要是有这样一个机器就好了——药材放下去能自鉴别真伪,又能按照整理的要求,该剥皮的剥皮,该剪节的剪节……。”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工,她手中拿着一株草药,正在把上面的节一个个剪出来。我说:“连节一起用不成吗?”她拿着那株草药对我解释说:“这种药叫麻黄,是发汗药,不过能发汗只是枝干,根节却是止汗的,如果贪省事,混在一起用,一发一止,发汗的作用就抵消了。”
从整理车间过去,是制药车间。制药车间分两边,靠入门右手边那座古老的大石磨最引人注目。这座传统的古老的大石磨,正在依赖着现代化发动机所发出的动力,缓缓地转动着。石磨后面靠近墙壁的地方,五古老的石臼排成一字形,正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动机的皮带的运转,有节奏地一下一下舂着已经焙过的药材。石磨的前面,则是完全现代化的自动筛粉机在急速地旋转。车间里有两个工人正在巡回地管理着所有的设备。黄技师指着那个年纪较老的工人向我作了介绍。这位老工人叫李容,进厂三十多年了,他从前辈老人学得一手凿磨纹的技巧,别人凿的磨纹,磨出来的粉只有一半可以过筛,他凿的磨纹,磨出来的粉80%可以过筛。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把石磨改成风尘磨。于是就靠前去问他,这个石磨比起风尘磨来怎么样?他说:“我们也用过风尘磨,论速度是风尘磨快,也省劲。石磨磨一天就得凿一次纹,但是滑度好,对产品质量有保障。”从这里我又体会到:在这个厂里,无论是传统或者是革新,它都是统一在保证产品质量这个前提下的。
制药车间的另一边,是专门泡制药材的,那里起初也有许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在这个厂当了四十七年制药工的老工人曾厚告诉我,“十蒸九晒”是泡制药材的传统方法。他带我去看泡制生地。原来把生地泡制成熟地,一共要七八天时间,第一天用水蒸一天,第二天渗进米酒晒一天……不多不少,正好是十蒸九晒。据说只有这样泡制,生地所含的一种对身体不利的成份才能消失。听几个老工人说,各种生药材,都要泡制成熟药材,才能用来制造成药。泡制药材的方法也很复杂,有浸,蒸、晒、焙炒……等多种,运用时要因药而异。据说泡制药材是否得法,对产品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难怪这个车间的工人,把传统的“十蒸九晒”当作座右铭。
一股甜蜜的焦糖味迎面扑来,我们已经来到了煮糖车间。我早就听说煮糖车间有个姓李的老师傅,四十年来未离开过煮糖锅,他看着糖的颜色就知道够不够焦(糖煮到含极少水分叫焦糖)。我们进去时,他正好在煮一锅蜜糖,他用一根尺来长的木棒,不停手地翻动锅里的糖汁,简直没有一点空隙可以谈一句话。我只得从旁的工人那里打听。原来混和药粉的糖,按照产品的质量要求,每一锅都要达到“炼蜜成珠”的标准。就是说,把煮好的糖汁,放到水里,可以凝结成一粒粒的糖珠,用手去拿也不溶化、不糊手。可是,为什么非要滴水成珠不可呢?晚上,等李师傅下班时,我赶快去问个明白。原来因为广东天气潮湿,药丸要特别干硬,才不易发霉;而只有用“滴水成珠”这样含极少水分的焦糖来混和药粉,制出来的药丸才够干硬。李师傅告诉我,在他之前,他的师傅是按照这个标准煮糖的,他接手后四十年来,也是按照这个标准煮糖的。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煮糖标准,对保证产品质量是何等重要了。
我还参观了分粒,制蜡壳、包装等工段和车间,他们那里也是毫不例外地按照传统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不难理解,陈李济制药厂的丸药能够保持住三百多年的传统声誉,是下了不少苦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