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阅读
  • 0回复

豫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29
第6版()
专栏:园林胜景

豫园
孙祖年
路转名园百步宽,登高选胜倚危阑。一声杜宇催春暮,满树梨花带雨寒。池水似涵今昔恨,山岚犹作画图看。玉华堂外三峰立,依旧玲珑夕照残。
这是描绘豫园景色的一首诗。
豫园,是上海风景幽雅的地方,也是江南名园之一。建造于1559年至1577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豫园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园内的山石和树木的布局,也充分显示了建筑艺术家们的匠心。从园中看来,山石的布置既不太简,也不太繁,而是繁中取简,密处取疏,彼此交错,变化无穷。你看那树木的种植,小的婀娜多姿,大的干霄直上,什么地势配什么树,力求和周围的建筑物融合在一起。这些美妙的点缀,充分表现了明代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清朝末年,随着城隍庙商场的发展,尤其是春节期间,园内更有一番盛况。据清人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载“罗绮成群,管弦若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但那时多是士绅、官吏、商人们在尽情享受,劳动人民很少涉足。如今,才成了劳动人民游览胜地。
在历史上,豫园曾经过多次摧残和破坏。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经过五年多的时间,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现已基本上整修完竣。进豫园大门过三穗堂,便是仰山堂、卷雨楼,在仰山堂凭栏可仰观大假山山景,故名仰山堂;楼上为卷雨楼,北临大池,登楼可以眺望大假山,楼的四周栏杆曲折,甚为美观。大池之东是入园的要道。游廊中方亭一座,有“渐入佳境”匾额,又有石峰一块,高一丈左右,在这里看大假山如在眼前;通大假山的门墙上有石刻“溪山清赏”,正面墙壁上有石刻“峰回路转”乃出自陈子昂入东阳峡诗:“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挹秀亭,在大假山麓。因在亭中可以窥见大假山和荷花池的秀丽的景色,故名“挹秀”。大假山高约四丈,全部用黄石堆成,陡壁幽壑,重峦叠嶂,山道曲折。前山有一深涧,在此仰观峰顶,宛如真山,为各地园林所罕见。在大假山顶上,有一座望江亭。据说过去豫园附近高屋极少,从这里可以远眺黄浦江,故名“望江”。大假山左面,便是萃秀堂,寓有“秀色可餐”之意。这是园堂之中景色最秀丽处。小溪之西筑有鱼乐榭,水中有金鱼。在这里可以凭栏欣赏望花墙下的流水绿荫,宛如一幅图画。鱼乐榭旁边的老紫藤,枝干盘绕,经过了约三百年左右,每逢春天,白花满藤,景色美丽。出鱼乐榭东入洞门,在走廊中央,有方亭一座,两面皆水,山壁玲珑,亭中匾额上题着“会心不远”,取自《世说》言语篇: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接连方亭一条曲折别致的走廊——复廊,中有一道漏窗的墙,把景物分隔成为两个境界,南面是流水山石,北面是厅堂过道。
点春堂系根据苏东坡词“翠点春妍”命名,指青翠之色点出了春天的妍丽。凤舞鸾吟,是面对点春堂的小戏台,台前垂檐式样精巧,背临水池,俗称打唱台。与点春堂后面的古井亭相峙,高踞山石之上的,是一座方形的小轩,名为学圃。快楼在点春堂的东部,水石缭绕,洞壑幽邃,名抱云岩,上有积玉峰。快楼就建筑在这上面,共二层,上层称快楼,登楼可以眺望大假山和豫园全景,披襟称快;下层称延爽阁,画栋垂檐,是一座很精致的楼阁。听鹂亭,杨载诗:“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因为这里是点春堂的范围,取名听鹂以符合春来之意。和煦堂,苏本炎之点春堂记略谓……堂周围敞启,面山背水,夏清冬温,……因此叫和煦堂。
龙墙洞门是园中另一美景,垛垛矮墙将园中景物分成几个不同的境界,极尽曲折幽胜之致,墙头雕砌龙形,共七条,颇具民族色采。
豫园不仅是建筑精致,风景优美,保有明、清特色的古代园林,而且是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武装斗争的遗址。点春堂更是遗址之一。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县城起义时首领之一的陈阿林即在点春堂设立公署,成为颁行政令的重要机关。现在,点春堂内的两厢还陈列着当年有关小刀会起义活动的图片和文物。这个革命遗址,为豫园增添了无限光辉。(附图片)
“豫园”内的“仰山堂”和“卷雨楼”  本报记者 孙祖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