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物质和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1
第5版()
专栏:

物质和意识
哲文
历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派别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是,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问题,科学地论证了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彻底驳斥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意识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科学证明,地球上曾经有几十亿年没有生物,更不存在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在那时并没有意识现象。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有机界;有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只是在有了人类的时候,才产生了意识现象。人类的思维这种精神现象,只是在约一百万年以前才出现的。这就可以证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它进一步指出,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在生理方面同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同劳动也是紧密相联的,就是说,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唯心主义者曾利用科学还不能解释物质是怎样产生意识的这个困难,来散布其荒谬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它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不是物质产生意识,倒是意识产生了物质;它断言意识是一种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的本体。各个唯心主义流派都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这种谬论。客观唯心主义者把人的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的来源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各派都正确地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命题,并作了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使得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逐渐接近于科学的解决。我国东汉的王充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薪和火的关系,提出了世界上没有“无体独知之精”①的命题。到了南北朝,范缜[zhěn]把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刃之与利”,就是说,精神是“心”的作用,好比“利”是刀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在原则上还是正确的。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唯物主义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材料,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了若干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脑中产生的表象和概念是由物质的现实派生出来的,人的肉体结构决定他们的精神生活。他嘲笑了那种宣扬灵魂不死的宗教信条。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象。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由于受着自然科学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都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古代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一种最精微的物质的作用,这种最精微的物质或者是原子,或者是“精气”,它们从来就是存在的。还有一些唯物主义者,虽然肯定意识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但他们不知道意识只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特有的属性,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得出了“物活论”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连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在内,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都没有辩证发展的观点,都不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考察意识,所以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因而也就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弱点,完全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现代科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彻底驳倒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科学证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它的特性;而大脑这种特性是由低级物质所具有的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发展来的。无机界没有感觉或意识,它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这是一种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但这并不是感觉或意识,它只是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生命。随着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向有机物的转化,随着生命的出现,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生物的反应形式,即刺激感应性。低等动物和整个植物界没有神经系统,它们只能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环境具有刺激感应的能力。刺激感应性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而是这样一种反应能力:它使机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使生物机体能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以维持其生存。这种刺激感应性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感觉正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适应愈来愈复杂的生存条件,有机体的各种组织也愈来愈专门化,产生了专门的反映机构,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就是大脑。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具有初步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动物的心理或低级的“意识”。当然,这种“意识”还不是人类的意识。
随着由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大脑,这是较之神经系统的出现具有更大意义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借助于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由外界物质刺激直接引起种种条件反射,而且还必须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由言语引起条件反射。列宁指出:“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②言语作为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正是许多同类物质刺激的概括和标志。它使人的条件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为一般动物不可比拟的高级阶段。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所以,意识不是别的,就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程度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现代科学证明: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和意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产物。客观外界刺激了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把这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的活动,才产生意识现象。当人鼾[hān]睡的时候,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的时候,就没有意识活动;而不清晰的、若断若续的作梦这种意识现象,则是由于大脑皮质没有完全抑制、有一部分还处在兴奋状态而产生的结果。这就可以驳倒把意识看作是脱离大脑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的唯心主义观点。
意识的萌芽和发生的历史,证明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唯心主义观点是荒谬的,也证明了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物活论”是不对的。
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动物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辩证唯物主义回答说,是劳动。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人类最近的祖先——类人猿,由于生存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前肢和后肢有着某种分工,即由前肢担任了某些类似人手的工作。但即使最发达的猿“手”也本质上不同于人手,因为它不能制造工具。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当第一把用燧石做成的石斧出现以后,类人猿的“手”变成了人类的手,类人猿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思想交流是必要的,没有思想交流,就不可能有人们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必需的协调的共同活动。这样,“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管,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之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一定不移地改造起来了,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连续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③,从而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用词来表达抽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
由此可见,劳动和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人脑产生和人类意识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劳动不仅在意识的产生上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且在意识的发展上也起了决定的作用。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作为思维器官的头脑愈益完善化了;另一方面,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意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了。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④。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的大脑——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或机能。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这就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这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意识对物质的依赖,还表现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大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当大脑和外界发生了联系以后,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摄影、模写、摹本,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没有被反映者,谈不到有反映;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各派共同的基本观点,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首先是感觉。当客观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例如听觉是由于音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颜色的感觉是由于不同长度的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网膜而引起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要接触到外界的许多事物、现象,因而就不断引起各种感觉。冬天的夜里刮了一夜西北风,人们第二天外出劳动,接触到了冷空气,就会感觉到天气变冷了。在新学年开始时,当一位新的老师走进课堂,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衣着等等的印象,而当他开始讲课以后,我们又会得到关于他的音调、语态、手势等等的印象,这些都是感觉。只有人们的感觉器官接触到了某一个客观对象,才能产生有关这个客观对象的形状、大小、色泽、音调、冷热、干湿等各方面的感觉,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了对象的完整的印象。人们在回忆中出现的当下不存在的对象的印象,是以往接触那个对象时所形成的印象的再现。没有客观外界的刺激,就不能产生任何感觉。
感觉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有两个特点:第一、感觉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它的产生直接依赖于外界的具体对象,在感觉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第二、感觉所反映的只是具体事物的一定特性,而不是许多事物的某种共性。例如它所反映的不是一般的颜色、重量,而是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重量,等等。这两个特点也恰好证明了感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直接的映象。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但它却是构成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认识。
感觉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凡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感觉。但是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的感官不仅是生物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改造了自己的感官,使自己的感官不断完善化。和动物不同,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这就使得人的感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比动物优越得多。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可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锐敏得多的嗅觉,可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物件的特定标志的嗅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也不过刚刚有一点儿最粗糙的萌芽,而在人那里,则由于劳动的缘故,已经随着手的发展而首先形成了。”⑤
感觉是意识的起点。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就是唯物主义,只有进一步承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唯物主义。在感觉的来源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象。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感觉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倒是客观世界成了人的感觉的产物。按照这种说法,无论外界的山川、田野、草木、虫鸟,还是产生意识的器官——大脑,都成了感觉的产物。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它同科学和常识完全背道而驰。
人们对外界的反映不仅采取感觉的形式,而且采取思维的形式。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态。思维这种反映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的反映的本质特点。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⑥正是通过概念、范畴、规律等等,人的思维才能够深刻地反映外部世界的各种物质运动的过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不能科学地了解思维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他们不了解思维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而把人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机械地简单地了解为照像式的反映。这就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隙。唯心主义者抓住了思维不是对象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断言思维不是客观外界的映象,而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例如康德一方面认为,经验来自客观外界的刺激;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另一方面又认为,思维的逻辑范畴是先验的、主观自生的;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证明,和感觉一样,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的思维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同感觉有质的不同罢了。
感觉这一反映形式是和客观外界直接联系的,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和客观外界间接联系的,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它远较感觉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感觉是思维和客观外界联系的桥梁。感觉同客观世界直接联系,给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后思维才是可能的。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思维;只有通过感觉,思维才能获得它的内容。思维这种高级的意识,是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并对后者进行了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和形成的。尽管思维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但它仍是来自客观外界,它的内容仍然是客观的,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巴甫洛夫学说证明了,人的意识,包括它的高级形态——思维在内,都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维是和语言相联系的。巴甫洛夫从生理学上论证了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这一反映的特点。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系统是构成第一信号系统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是信号的信号。这种信号的信号是代替实物的刺激物。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就可以不必单纯直接依靠第一信号系统来保持同外界的联系。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感官的补充,它可以把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数信号加以抽象和概括,使人突破了感官的局限,使人的认识能够扩大和深入到感官所不能及的种种领域。巴甫洛夫关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从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证明了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仅第二信号系统所借以形成的语言以及人的第二信号系统,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而且整个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映活动也证明了思维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作为思维形式的概念、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它是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不像像片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具体的原型。例如在人的思维中能够形成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的概念,但是在客观世界里,人们只能找到梨子、苹果等具体的水果,而不能找到一个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在这里,机械唯物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解释抽象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概念、理论确实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摹本。例如数学,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但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客观世界虽然并不存在抽象的数目、点、线、面积等等,但其原型仍然在客观世界之中。几何学是从客观的空间关系出发的,算术和代数学是从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出发的,这些数量和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各种物体的大小、宽窄、长短等等的区别和联系相适应。即使是微积分中所运用的各种数量(各次微分和无限小),看起来好像是任意想像的,但实际上这一切想像的数量的原型仍然是由自然界所提供的。⑦社会科学的生产关系的概念,也不外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的概括反映。总之,任何抽象的概念,它的根源无一不是客观外界。
不但科学的抽象、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外界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各种荒唐的玄想、宗教的迷信观点,也无不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产生根源。一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外界的正确反映,还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⑧宗教中的各种神的形象都可以从人间找到它的原型。神是人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各民族的神都具有本民族的人的特征。阶级社会的宗教把神分成高级神和低级神,主神和一般神,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统治和隶属的关系,这种“天国”中的等级关系,正是尘世间的阶级关系的反映。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感觉和思想。这是由于人们的修养、知识,特别是阶级立场等主观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在反映过程中,人的主观条件是起作用的。然而,这种主观作用归根到柢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恰好证明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
综上所述,感觉直接来源于客观外界,思维来源于感觉,归根到柢也是来源于客观外界;意识,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还是高级形式的思维,都是人的头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对于在人头脑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自觉地去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不断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过来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主观的能动作用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⑨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普遍适用的。
人的行动要受一定的动机、目的、主张、计划等等的指导。例如,盖房子要先有房子的设计图,造飞机要先设计好飞机的图样,做具体工作要先制定方针、计划、方案等等。马克思说过,最坏的建筑师不同于最好的蜜蜂的地方,就是建筑师在建筑什么东西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观念形式的建筑物设计图。⑩意识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像镜子一样简单地消极地反映外界事物,而且能以所反映的事实材料作为基础,为人们的行动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主张、计划等等,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意识对于客观过程的反作用,是通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而实现的。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唯心主义抓住了意识的能动的方面,把它加以绝对的夸大和歪曲,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却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方面,把意识的反映客观世界看做是消极的、被动的,所以就不能解释许多复杂的意识现象,不能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论证了意识的能动性,给予意识的能动性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贯彻到底。
在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个前提下,肯定意识的能动性,这不但没有证明唯心主义的正确,恰恰是彻底驳斥了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唯心主义,同时也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是否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相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建筑物的设计图是以人们所认识了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是以前人经过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建筑经验为基础的。这里恰恰证明了意识(建筑物计划)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既经产生,就对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人在行动之前,先产生某种动机,并为实现这种动机制定相应的计划。表面看来好像是由人们任意决定的,其实不然。人们为什么恰好产生这种动机而没有产生别的动机,为什么恰好提出这种计划而没有提出别的计划,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给自己提出的任何任务和计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处于敌对阶级地位的人们会产生相反的动机,这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这种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从人们行动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人的活动总有预期的目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有的人就不能呢?具体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预定的目的和行动计划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是被现实生活一再证实了的确定不移的真理。革命的阶级或集团的行动,虽然也要经过困难、挫折和失败,但终归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反动的阶级和集团的行动虽然暂时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后总是要遭到失败,达不到它预期的目的。这是因为,前者的预期目的以及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后者的预期目的以及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之,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但不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相矛盾,而且,对于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解释,恰恰是证实了这一原理。不管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客观存在制约的,并且归根到柢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科学解释,对于实践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由此可见,要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情况,就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实,引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计划、政策等等,而不能凭着主观感想办事。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计划、政策等等越是符合客观规律,人们就越能够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论衡》《论死篇》。
?《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3页。
?《自然辩证法》第13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
?《自然辩证法》第140—141页。
?《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4页。
?参阅《自然辩证法》第223—229页。
?《反杜林论》第333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参阅《资本论》第1卷,第192页。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7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