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恐惧和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5
第5版()
专栏:随笔

恐惧和希望
袁先禄
肯尼迪在10月11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吹嘘说,是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据说,由于他要求美国人民对核战争的爆发进行准备,就使得“他们能够在遭到微粒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的确,最近几个月以来,肯尼迪费了不少唇舌大谈特谈其核战争问题。9月25日,他在向联合国大会发表的演说里甚至绘形绘色地叫嚷:“每一个男子、妇女和儿童都生活在用最细的线悬挂的核剑之下,而这种线随时可能……被弄断。”在总统老爷这种声调的领唱下,一支核战争歇斯底里的狂想曲喧闹地响遍了美国的各个角落。
肯尼迪这种骇人听闻的言论给美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对于这一点,9月29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有着一段生动的描述。这家杂志写道:
“在全国各地人们不断地谈论核战争的威胁。当男男女女看着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幸存的机会有多大的时候,就感到疑惧和深切悲伤。这种神经病态的想法是常见的。在芝加哥,公共事务官员接到大量妇女打来的电话,抱怨说她们的发卷有放射性;男人们来电话对他们的马提尼鸡尾酒中的橄榄感到怀疑……。”
神经病态的疑惧,肯尼迪所带给美国人民的就是如此而已!然而,也不能说肯尼迪制造的核战争恐怖给任何人也没有带来“希望”。英国《泰晤士报》在10月7日就这样写道:“对于无孔不入的(美国)商人来说,甚至核阴云也是有希望之光。”
“美国的经济复苏即将获得一种有力的推动力量。”这家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报纸接着解释道:“看来没有疑问的是,一个合适的市场正在等待人们去开发。紧急计划处在过去三个月内已经散发了六百五十万份介绍家庭用微粒掩蔽所的传单。联邦房屋管理局已经授权为政府批准的掩蔽所提供二十年的贷款。……二十二家制造商看到有希望……的市场的前景而有些心旌[jīng]摇摇起来,他们在上周成立了全国掩蔽所协会。”
已经有不少事实可以证实《泰晤士报》的这种看法。在肯尼迪7月25日发表演说后的两天之内,芝加哥温德尔建筑公司签订的“微粒掩蔽所”修建合同增加了四倍多;鉴于需求旺盛,底特律凯耳西—海斯公司将把“掩蔽所”修建能力从每天一百所提高为二百五十所;由于业务繁忙,密执安州康—尔—拉德建筑公司已经开始一天营业二十四小时……。这一些当然远远不能说明肯尼迪带来的“希望”的全部价值。美国国防部官员在8月31日宣布,将要实行一个全国性计划,为五千万纳税人提供一百万个“公用微粒掩蔽所”。据合众国际社透露,这项计划在12月份就要开始执行,其中为了确定“掩蔽所”地点而进行的勘察工程费用预计是九千三百万美元。看,光是这笔买卖就为美国的建筑商带来多大的财源啊!
当然,从核阴云中看到“希望之光”的决不仅仅是建筑商而已。《纽约先驱论坛报》在10月10日写道:“几乎数百家其它公司将应召为前一时期出售的掩蔽所供应部件和装备。”这家报纸列举的有:通风设备、蓄电池、特种食品、活动厕所、“放射性测量器”、吊床褥毯等等。而实际上花色品种当然更多。例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塑料“殡殓袋”,据说“掩蔽所”里一旦死人就非常合用。其它种种,就不胜枚举了。
美国官方还不以此为满足。于是,国会已经通过要在全国设立警报网;每个美国家庭需要装置一个电铃。负责供应电铃的通用汽车公司,在账本上就增加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收入。增加急救医院医药储存的计划正在讨论中。按照这个计划,政府将拨款二千六百万美元来采购医药用品。这对制药商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与这同时提出的计划是,为一旦遭到核攻击后可能发生粮荒地区的九千五百万人储备四个月的口粮。一亿二千六百万蒲式耳的小麦将运送到一百九十一个城市去,光是运费就是四千七百多美元。于是,使美国统治集团感到头痛的剩余小麦约有十分之一因而找到了“出路”。
要估计在美国垄断集团中有多少行业得到多少好处,现在是为时太早了。肯尼迪在10月11日已经说过:“凡是我们为了增加我们的家庭得到保护的机会而能够做的任何事情,都应当去做。”谁能知道这个一直自炫[xuàn]有着“丰富想像力”的美国总统还能为他的老板们想出一些什么花招来呢?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使那些对“超级繁荣”梦寐[mèi]以求而对市场需求戚戚耽心的美国垄断集团得到“希望之光”,肯尼迪一定要在美国人民的心头布起越来越浓的“核阴云”。这种行动,在美国总统看来自然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既然资本主义的信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痛苦上,那末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千百万人的恐惧上岂不是“合情合理”的吗?
(附图片)
防备“原子袭击”借口下的一次真正袭击
米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