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既安排吃的又安排穿的 既看到本队需要又看到国家需要 灵源大队留足明年棉田 郭村大队合理调整地块,棉田面积增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7
第2版()
专栏:

既安排吃的又安排穿的 既看到本队需要又看到国家需要
灵源大队留足明年棉田
郭村大队合理调整地块,棉田面积增加
本报讯 陕西乾县灵源公社灵源大队本着既要考虑吃的,又要考虑穿的、用的;既要看到本队情况,更要看到国家需要的精神,在种完小麦之后,接着安排了明年棉田面积。
这个队在开始安排棉田面积的时候,有人主张多种,有人主张少种。主张少种的社员的主要思想是:种棉不如种粮;种棉费工。有的生产队干部也抱着看风行船的态度:如果公社强调就多种,否则就少种。
大队委员会认为,要落实棉田面积,必须先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发动大家开展讨论。在大队召开的干部、社员、老农座谈会上,社员屈应禄说:“咱这地方是黑垆[lú]土,种棉花不大合地性,就少种些棉花吧!”社员屈令儒接着附和说:“依我看,咱还是多种些豌豆、大麦,少种些棉花;小夏田多了,明年既能多打粮食,又能多倒些正茬[chá]麦,对咱们有利。再说,留下的棉花咱也够用了,即使少种些棉花,并不吃亏。”屈令儒的话刚一落点,便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社员屈志恒说:“咱搞农业生产,绝不能光顾个人。咱这地方虽然是黑垆土,种下棉花没有黄土地好,但并不是不能种。1957年咱队一百二十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七十斤,不是一样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吗?要是能种棉花的生产队都跟咱们一样只顾自己,不管集体,不能种棉的地区社员穿什么;纺织工业靠什么生产?”妇女社员王彩琴说:“粮食是基础,穿衣也是件大事情,咱都要照顾到。作务棉花虽然费工,但咱队里的劳力并不缺少。就拿今年来说,共种了六百二十四亩棉花,全大队有一百九十多名妇女劳力,一人平均只有三亩多,完全有力量种好管好!”接着大队干部还引导大家算了一笔种棉好处账,一亩平均收皮棉四十斤,棉籽还能榨油,榨过油后油渣既可作饲料,又能当肥料。再说,多种些棉花还能受到国家的奖励,至于口粮,棉区社员并不低于粮区。经过算账,大家提高了认识。
思想问题的解决,棉田面积很快落实了,明年的棉田跟今年一样,全队仍然保持六百二十四亩。
本报讯 陕西华县赤水公社郭村大队各生产队,用合理倒茬、调整地块的办法,既完成了今年秋种计划,又留够了来年的棉田。
棉花产值占郭村大队全年总收入的40%左右。但是,这里紧靠遇仙河,近年来由于河心逐年淤积,河床高过地面,夏秋多雨,河水渗[shèn]到地里不是淹便是泡,管理不方便,影响了棉花产量。有些人因此对继续种植棉花失去信心,主张从今年起少留些棉田。为了扭转这种偏向,各生产队在最近组织老农、社员代表研究分析了棉花减产的原因。老农范克珍说,要想棉花高产,就要合理倒茬,把这些地种成小麦,冬春雨少,妨碍不到小麦;麦收以后水源虽然多了,但是回种的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都比较耐湿。第四生产队长范振中很同意范克珍的意见。他说,1959年第四队的十多亩棉花水泡减产,秋季种成豌豆麦,第二年亩产二百一十多斤。麦收后回种玉米,又获得了好收成,比南洼上岸的垆土地的产量还高。那年把棉花地留在南洼地,第二年亩产皮棉六十一斤,比西洼的棉花最高亩产量还高20%多。事实证明,把西洼的棉花倒在南洼,把南洼的麦田改为棉田,完全正确。
各生产队根据上述意见,组织了粮棉合理倒茬调整小组,又一次深入田间,逐块勘察。
经过倒茬调整,全大队在保证完成今年小麦等夏田面积的前提下,落实的棉田面积,比今年实收面积还多了3.7%,而且在七百二十六亩棉田中,有五百三十多亩有灌溉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