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京剧《火烧望海楼》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7
第6版()
专栏:剧评

京剧《火烧望海楼》观后
李大珂
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天津市京剧团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出近代反帝历史题材的京剧《火烧望海楼》。它描绘的是1870年“天津教案”的史实。反映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者对当时中国人民的侵略行为,也表现了我国人民不甘屈辱的“硬骨头”斗争精神。这出戏里的戏剧冲突是尖锐的、强烈的,但又是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
在《火烧望海楼》里,戏剧冲突的对立两方面是法国帝国主义者和天津人民。作为戏剧冲突的焦点和戏剧情节发展变化的贯串线索的,是范永一家的遭遇与变化。
范永,原是个胆小怕事,“安分”懦弱的穷塾师。后来,他的儿子被“拍花”拐进教堂受虐待致死,范妻也被骗进教堂受到谢福音的侮辱,他们才在血的事实的教训下,认识了帝国主义者的真实面目,遂起而进行了控诉与反抗。
作为戏剧冲突一个方面的一组人物,即以码头搬运工人马宏亮为首的一群城市下层居民,他们对待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所持的态度,便与范永一家迥然有别。例如马宏亮的父母都死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之下,他嫉恶如仇、骁[xiāo]勇好斗,却又机警沉着,有勇有谋。他和帝国主义分子及狗腿子们进行斗争,务求掌握真凭实据,据理力争,无效时,就立即带领群众,和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殊死战斗,浑身是胆,毫无畏惧。在马宏亮的周围,还有那嘴利肠热、心明眼亮的卖糖妇女崔大脚,坦率[shuài]鲁莽、爱憎鲜明的瓜贩于麻子,灵巧勇敢的棚匠刘黑等等。当群众在认识了谢福音的真面目以后,拥集在教堂面前,群情激愤的紧要关头,法国领事丰大业却拿来了清廷通商大臣崇厚勒令县令刘杰赶散群众的手札,一时,转移了群众的斗争锋芒,都想转去和那个媚外的佞[nìng]臣辩理。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崔大脚挺身而出,揭露了鬼子的阴谋诡计,这才使得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急转直下,酿成了杀死帝国主义分子丰大业与火焚鬼子教堂的壮举。
卷在人民和侵略者的冲突漩涡之间的,还有另外一些人物。其一是天津县令刘杰。他虽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与正义感,但在这场冲突中,却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另一是清廷的通商大臣崇厚,此人被帝国主义的军舰大炮吓破了胆,对待洋人,一副奴颜媚骨;对待人民,却极尽诬蔑与镇压之能事。在刘杰的身上,似乎寄植着当时清廷统治阶级中守旧派人物的影子;至于崇厚,本系当时洋务派中一分子,剧本依照史实描绘了他的政治倾向与对待此“案”的态度。这两个人物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存在,就使得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曲折与复杂化了。
对待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为,不同阶级的不同人物,表现了极其不同的态度。剧本就是把这些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出身与教养各不相同,各自按照本身思想行为的逻辑方式活动着的人们,组织在这出戏里,以对待侵略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为纽带,构成了这场既尖锐、强烈而又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的。在这场冲突中所有剧中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与命运之浮沉,都生动地说明了,对待残暴的侵略者,只有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反抗斗争,才有出路;也说明了,只有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人民群众,才是民族的脊梁。
马宏亮这一人物经过了优秀演员厉慧良的再度创造,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量。他的唱、做、念、打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这出清装新戏里得到了适当的发挥。例如在第二场里马宏亮对范永妻的一段唱,利用“西皮”转“二簧”的调式上的转换,和“哭音”的插用,恰当地表达了他对妹妹娓娓劝喻开导的语气和由于回忆起父母的惨死而引起的悲愤感情。马宏亮在公堂为范永和王三的纠纷作证时,厉慧良又发挥了他在念白方面的才能。这段有三百字的台词,念来层次清晰、节奏鲜明、音色沉酣、声调铿锵[kēng-qiāng],加以相应地配合了手势、眼神的运用与两次变换跪势,既倾泻了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又给了观众以视听上的美感享受。再如夜探教堂前、独自思忖的时候,边念边舞,厉慧良巧妙地发展了传统武生戏里舞鸾带和耍甩发的功夫,运用到清装长发辫的踢、盘、甩、旋等身段上,结合了“回头望月”等动作和具有雕塑的稳定感与美感的亮像,就很有助于刻划这个人物勇武剽悍的性格与当时义愤填膺[yīng]、蓄势待发的心情。此外,青年演员李文英扮演的崔大脚,表演上很放得开;运用天津的土语方言来念白,在揭露敌人的阴谋诡计和奚落狗腿子的时候,能够做到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在使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技巧与所塑造的角色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方面,也是比较谐合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