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毛”之地可变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8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不毛”之地可变良田
张家口市河北地质学院 宋德人
读10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第一农场职工,把二万亩重盐碱地改成良田,并获得亩产水稻三百多斤好收成的消息,真是令人兴奋!
英雄的新疆建设兵团同志们,把不毛的重盐碱地改成良田,这一事实充分表明:盐碱地不仅可以改造,而且可以丰产;“不毛”之地,只要人们辛勤劳动就能变成肥美的良田。地随人变,人定胜天!这个道理又一次得到证实。
盐碱地因为含有过量的可溶性盐碱的存在,引起了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和使作物的生理作用受到抑制和毒害。但是,据学者们研究,盐碱地一旦除去过量的可溶性盐碱时,就可以获得作物的丰产。新疆建设兵团改造盐碱地的消息,再一次证明了这个论点。
改造盐碱地,关键在于人,在于掌握盐碱化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此,在进行盐碱地的改造时,首先要弄清盐碱地的成因。土地盐碱化,是由于高矿化的地下水水位过高引起,还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形成盐碱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只有抓住盐碱地成因的主要矛盾,就能因时因地制宜地找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新疆建设兵团把二万亩重盐碱地改造成良田的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兵团从1955年引水压碱,到1958年采用客土代盐碱土、栽种苜蓿[mù-xu]、撒石膏粉等方法,都没有解决盐碱过重问题,收成寥寥;后来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这块盐碱地是因高矿化的地下水水位急剧升高而水又无排泄去处的基本矛盾。这就好对症下药了,他们修建了能排能灌的水利工程,开始种植水稻,并且注意了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加强田间管理等等,终于使重盐碱地驯服了,让它献出了大量的粮食。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加上旧中国长期封建经济和不良的灌溉制度的影响,造成了很多盐碱地。在江苏北部,渤海湾沿岸,华北大平原的河北、山东、山西,东北的松辽平原,内蒙古的河套以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均有分布,其面积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把新疆建设兵团改造盐碱地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能普及全国各个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那么它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光添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