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再谈毛主席亲题鲁迅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9
第6版()
专栏:

再谈毛主席亲题鲁迅的诗
臧克家
我在10月9日的《解放军报》上写了一篇《关于毛主席书赠日本朋友的鲁迅的一首诗》,后来又把它略加修增,以《毛主席亲题鲁迅诗》为题刊在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在我写了这篇文章以后,陆续读到了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上高歌今同志的《沉沉黑夜一声雷》;10月12日《北京晚报》上周振甫同志的《毛主席书赠日本朋友的鲁迅诗》;10月29日《光明日报》上唐弢[tāo]同志的《毛主席亲书鲁迅诗》;最近又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沈尹默同志的《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朋友的鲁迅诗》。对于毛主席题赠日本朋友的鲁迅的这篇诗,大家都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对字句的解释虽然不尽一致,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读了前辈沈尹默同志的文章,我特别高兴。他热心地关怀毛主席把这首诗题赠日本朋友的重要意义,他诚恳、亲切、虚怀若谷的商榷[què]态度,都使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参考了张向天同志的《鲁迅旧诗笺注》,我同意他的见解,自己又作了点补充。现在,既然对诗句的解释彼此互有差异,我们就再逐句来谈吧。
“万家墨面没蒿[hāo]莱”,唐弢同志没有逐字解释,只说压迫频繁,苦难重重的时代气氛。周振甫同志把“墨面”释为“在丧事里,悲痛得面色变黑”,反动派对苏区人民进行了大屠杀。“墨面”,写人民对死难者的深切悲痛。关于这一句,我和沈尹默同志的解说有同有异。同处是,都说是人民受到重重苦难,生活十分悲惨。异处在“墨面”和“没”字的解释。沈尹默同志说“墨面不一定是囚徒脸上的‘刺墨’,这不过是用来形容广大穷苦人民蓬头垢[gòu]面的难看形象。”我说“全国人民,都成了脸上刺墨,晦气重重的囚犯”。“晦气重重”是和沈尹默同志的解释差不许多的,我为什么加上了“刺面”而且把这两个字摆在前边呢?这是有用意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下禁书令,设“反省院”,对工农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大批逮捕或暗杀爱国青年。对这些事实鲁迅耳闻目睹,感痛不已,曾用“华圉[yǔ]”笔名,写文章予以暴露和讽刺。“华圉”就是说中华已成为一座大监狱。而它的人民呢?不言而喻都是“囚犯”或“罪人”了。当然,今天说“刺墨”,只是象征性的说法,不会真是在脸上“刺墨”。我觉得这么讲更可以加重时代的重压气氛,对于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更加有力。广大人民都变成反动统治下的“囚犯”,有这一句压下来,对后面的三句加重了力量,最后诗人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起来!全中国的罪人!我觉得这么解释比较更有力,有如泰山压顶。
关于“没蒿莱”的“没”字,沈尹默同志说“并非说他们死亡在蒿莱中,自然也有死亡的,在这里是说他们埋没在或者沉没在草莽之间”。我呢,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徙[xǐ]、死灭在草莽之间”。我总觉得沈尹默同志的说法,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来说是比较轻了一点。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广大人民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屠杀的,死于战乱、灾祸和生活压迫的,真不知几许!用“流徙、死亡”来形容这种悲惨的情况,我觉得是不为过甚的。“没”释为“埋没”、“沉没”都是不错的,但意义不够重,沉痛味也就不足了。
“敢有歌吟动地哀”,沈尹默同志的说法和周振甫同志大同小异。两位同志都不把它看作诗人的歌吟,而且都引用了李商隐的《瑶池诗》为例。周振甫同志说鲁迅用了这个典故,“说明人民不能哀悼死难者”,而沈尹默同志说成是“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诗人的歌吟”。对于这一句,唐弢同志和我的意见相同。他同意“‘敢有’包含着‘反语的意味’”的我的分析。他说:“如果没有‘反语的意味’便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激愤,加强第一句的压力,引出第三句的探索”。第一句简要有力地概括了时代背景,第二句作者作了沉痛、辛辣的抒情。这和“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以及“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用笔是一致的。周振甫、沈尹默同志的说法,各有见地,我们不能说谁对谁不对,只是各人对诗的体会不同而已。
“心事浩茫连广宇”一句,大家的意见都没有分歧,只有沈尹默同志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虽然广大穷苦人民极端忍痛,哑口无声,但大家共处在同一‘大宇’中,就是说在同一空间中,无论相识或不相识,总是有着同一感受,同一情意的,这样就会在广大无边的空间中,无形无影浩浩茫茫地自然连系在一起。”这样解释虽然颇为新颖,但迂回得实在太远,令人发生牵强的感觉。这句诗是诗人的自抒[shū]胸臆是极为明显的,有了对政治的关怀,对时事的感慨,对人民的同情与希望,然后转入末句,水到渠成,比较自然。沈尹默同志的解释有点意在近而求诸远的意味,当然,也许我的这个感觉是不对的。
对于结句,大家无异议。
对于一首诗,由于它的含意深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是不免的。能够同志式地把各人的体会和意见提出来研究、商讨,以收切磋琢磨之效,这是十分好的,我们应该鼓励这种风气。同道论文,疑义共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本着这个意思,我又写了这篇小文,不惮[dàn]烦地把各家的说法,罗列出来作了个比较,这样可以全面地向广大读者介绍对毛主席亲题鲁迅诗的相同与不同的一些看法和解释,作为大家研究、讨论时参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