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送青年晋剧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9
第6版()
专栏:

送青年晋剧团
侯外庐
山西省晋剧是中国富有优秀传统的剧坛上百花中之一枝奇葩[pā],这个剧种和蒲剧、同州梆子一样,渊远流长,家底很厚。大约从宋元之际古典的曲牌南下以后,以“七字或九字”腔调为主的民间歌曲兴起,吸取了过去传统的表演艺术和剧目内容,创造了这个新剧种,几百年来为劳动人民所喜好所欣赏。过去不少名演员是从民间的“自乐班”出身,这就可以知道这一剧种所具有的人民性。历史记载:晋剧(或并州腔)在明末清初已在北京脍炙[kuài-zhì]人口。后来,它和京剧的交流相得益彰。据我和京晋老艺人的接触,京剧梅兰芳、程砚秋和马连良诸先生都和晋剧艺人有过不断的经验交流,相互观摩。清末老元儿红在京剧界是都熟知的全面艺术人才。十二年前在出国途中,同程砚秋同志多日共住一车厢,他深喜晋剧用真嗓子唱的腔调,他对于丁果仙毛毛旦的一两句唱腔,曾经多次让我“乱弹”一阵以后,闭目深摩。当时,他甚为晋剧传统久经阎锡山的文化愚昧政策以及日伪的摧残,而感到继承颇有困难,异常关怀!
这次山西省青年晋剧团来京的演出,一般得到了好评,这是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胜利的实际证明。正如一位敬爱的老权威评论家讲的,晋剧团在认真地继承传统和大胆地革新创造方面走了对头的路子,即是说,在全面培植功力方面扶植青年演员的路子可以说表现了突出的成绩。我个人觉得,这条路子之所以走得对头,不论从行当齐全、唱功表演,都可以得到证实,或从青年们认真做戏和虚心学习,也可以看得清楚。
青年演员们有的只有十五岁,多数在二十二、三岁,他们多数是共产党党员或共青团团员。可以看出,他们在艺术家应具的科学态度上是受过党的教育的。他们的老师如丁果仙、郭凤英、牛桂英等同志都是有艺术修养而在解放后政治觉悟提高的老演员。他们在培养新一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这次演出的戏,《打金枝》、《明公断》、《杀宫》、《小宴》、《算粮》、《金水桥》、《杀院》以及改编的《梵王宫》(《含嫣》),都是晋剧最熟悉的老剧目,其中大部分是晋剧“八本”基础剧目的折子戏。有的在原有传统基础之上加工特多而表演最成功的如《杀宫》(五代戏《汴[biàn]梁图》中之一折)等,有的主要继承优良传统而略加提高的,如《打金枝》、《算粮》、《小宴》等;有的把传统剧情全部演出而增加矛盾发展的喜剧气氛,如《打金枝》的拜寿一场(即全本《满床笏[hù]》);有的改编主题内容而大胆尝试的,如《含嫣》。青年演员们有的是从戏校科班出身,有的是“自乐班”出身,仅有三、五年的正规培养时间,他们能够演出这样的戏,可以肯定,是与认真严格要求和刻苦锻炼分不开的。
青年晋剧团已经离开北京,我愿意提几点希望,以作送行:
据老演员姜妙香转述:梅兰芳同志有一条经验,初学只能演出少许,继而能演的多了,最后又演的少了,但少了就更好了。我想,这是从基础功夫到精尖深造修养过程的好经验。晋剧青年演员们,还在长身体、长见识、长功夫的阶段,希望他们更多地继承老家底并全面地提高自己,向能唱多艺方面更求上进。古语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gǔ]”,而取得这样的成果,自然是如古语所定的前提,需要三世用功,即首先是更广泛地向传统学习,然后创造。
艺术家应有严格的生活纪律并善于应用纪律保护自己的本钱。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的条件不同过去旧时代了,党是善于发现萌芽的天才而创设一系列的条件维护天才的发展的。这次青年晋剧团演出,老演员如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都间或有演出,他们高超的表演艺术虽然不减当年,但有的因受过旧时代的痛苦经历,以至嗓音难于保护如初,这种教训是青年们应加特别注意的。因此,优越的条件愈多,自觉的纪律更要严格。
晋剧已故演员三儿生常说,“演员要有全身戏”,这话是说,唱功自然很重要,但是从面部功以至腰功、腿功、走功、打功以及各样特技都应备于一身。只就晋剧重唱功来说,不少道白是用唱腔表出的。在这方面过去老艺人所创造的唱腔大有全面发掘的必要。有的如毛毛旦的唱腔《起解》和《拣柴》的唱片还保存着,花旦行必须首先向他学习。他的得天独厚的善于唱悲剧的高亢[kàng]刚劲的唱功,是抗战前群众莫不盛赞的。例如《起解》中四句九字腔“我听说苏三我去朝见,但不知是吉(来)还是凶,……”,不能不说是花旦行学习的三字经。有的失传的如用晋腔唱昆曲的剧目,也应搜求整理。有的容易办到的,如丁果仙同志等的主要剧目应该全部录音,或选摄纪录电影。
行当齐备是此次演出的一致赞语,但配套成龙,特别是某些角色的弱环节,还应进一步努力,道白的规格化以及文武场的改良提高也是值得注意的。
青年演员们的前途是远大的,所谓“后生可畏”的畏,是敬畏之畏,畏在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