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杂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09
第6版()
专栏:

杂学
知非
笔记这个体裁是许多人写文章所喜欢用的形式,因为它不拘一格,写来极方便,它的内容,可以严肃也可以轻松;可以务虚也可以务实;可以考据、辨证,也可以叙述、杂抄。它的起源,出于杂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杂说之源出于《论衡》,其说或抒己意,或订俗讹[é],或述近闻,或综古义,随意录载,不限卷帙[zhì]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后,兴之所至,即可成编。故自宋以来,作者至伙。”的确,宋以后的笔记书,无论种类和数量,都是相当多相当大的。
旧的目录分类,子部中有杂家类,又分为六组,即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zuǎn]、杂编。前三者都是后来笔记的原始,特别是杂说这一类。据四库全书的划分规定:凡自成一家,构成一个思想体系者,称为“杂学”,如《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这些书都是;对于各种问题有所辨证、考订者,称为“杂考”,如班固《白虎通》、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这些书都是;凡叙述事实、传闻,或从理论上加以批判者,称为杂说,如王充《论衡》、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齐东野语》等都是;……这种分法对不对,对于各种书的安置是否恰当,先不必去管它,它把大部分笔记归入杂说,这样处理基本上是正确的。
古代的杂家和百家争鸣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即儒家、兵家、法家、农家等各家之外,凡是谈学术思想的书,其内容不属于各家的,通通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在封建时代,对于杂家、杂学,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子部总叙中说:“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学也。”统治阶级的看法,只有经史是正经书。所以它希望读者对于杂家的著作,要“博收慎取”,就是说要批判地接受。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今天对于任何古书包括经史在内,全是采取这个态度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