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阅读
  • 0回复

翻译鲁迅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0
第6版()
专栏:

翻译鲁迅的诗
郭沫若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鲁迅这首诗,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写赠给一位日本的社会评论家新居格的。新居访问中国,在上海拜访了鲁迅,鲁迅写了这首诗赠他。赠诗的用意是这样:当时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难中正在酝酿[yùn-niàng]着解放运动;希望来访的客人不要以为“无声的中国”真正没有声音。
今年国庆后不久,毛主席接见了以黑田寿男为首的日本朋友们,把亲笔写的鲁迅这首诗赠送了他们。主席还说:“这诗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译一下。”我因此曾经把它翻成了日本文,同时也翻成了口语。现在我把我的口语译文写在下边。到处的田园都荒芜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黄肌瘦。应该呼天撞地、号啕痛哭,但是,谁个敢咳一声??失望的情绪到了极点,怨气充满了整个宇宙。谁说这真是万籁无声呢?听!有雷霆的声音怒吼!
主席写赠这首诗的用意,和鲁迅当年的用意大有不同。虽然同是一首诗,同是送给日本朋友的,而用意的不同却显示了二十几年来的天变地异。主席的用意是:日本人民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勾结的情形之下受着苦难,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全国性的统一行动。即使运动有时在低潮时期,但要求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酝酿着更惊人的霹雳。
我体会主席的用意,在进行了翻译之外,还用鲁迅的原韵做了一首诗来送给以黑田寿男为首的那一批日本朋友。黑田是我的先后同学,他也是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的,但比我要晚几年。我的和诗是这样:
迢迢一水望蓬莱,聋者无闻剧可哀。
修竹满园春笋动,扫除迷雾唤风雷。
最近在11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六版上读到沈尹默的《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朋友的鲁迅诗》。我很高兴,尹默的见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点注释上的补充,那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句。据我看来,这一句是从庄子的“渊默而雷声”(《在宥篇》)和“听乎无声”
(《天地篇》)等语蜕[tuì]变出来的。诚如尹默所说“鲁迅是精熟古典文学的”,而且他对于庄子很熟。但在这里却起了质的变化,即是由庄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变成了鲁迅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这真可以说是化腐朽而为神奇了。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三日于杭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