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今天的陕北秧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4
第4版()
专栏:

今天的陕北秧歌
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四个年轻的小伙子,吹起了庆祝丰收的长筒大号。农民们听见号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一个头扎天冲辫、涂着白鼻子的毛葫芦小子(小丑),翻着跟斗,打开了场子。欢庆丰收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热烈快乐的画面。这是西安歌舞剧院歌舞团,演出的《陕北组舞》中的一个场面。这一情景,把观众带进秀丽、富饶、欢腾的延安,勾起了许多到过延安的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也使许多没有到延安的人产生无限向往。这个大型舞蹈,是西安歌舞剧院在陕北秧歌的基础上创作的。
吸取秧歌精华
丰富舞蹈艺术
陕北秧歌,是陕北群众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学习和运用了这种民间舞蹈形式。1943年,解放区兴起秧歌运动,创作了《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精采的秧歌剧。
秧歌进城以后,盛行一时。随后,由于演出的环境、条件起了变化,观众对秧歌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于是,舞蹈艺术团体,便组织了专业人员,从事秧歌的发掘、整理、继承与发展。西安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以西安歌剧院歌舞团为主,从1954年起,先后派出四批团员,深入陕北绥德、米脂、葭[jiā]县等县的许多农村,发掘和探讨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经过长期的学习,他们把陕北秧歌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陕北组舞》,就是以秧歌为基础,搬上舞台的。这个以庆丰收为主题的大型舞蹈,吸取了秧歌中刚健、豪迈的舞蹈动作,编成了《硬场子》(陕北组舞第二场),表现了陕北青年的粗犷[guǎng]性格;恬静而抒情的《软场子》(第四场),是在几个《姻粉场子》的基础上,吸取其它场子中有抒情色彩的表现形式,创作而成的。陕北秧歌舞中《搕头》的创作本来很单调,经过作者卫天西、张强的艺术加工,创造了转、抡、背等五六个优美的舞姿,为《陕北组舞》增色不少。
利用秧歌素材
充实故事情节
陕北秧歌,主要是表现广大人民在各种庆祝活动中的情绪,情节比较简单。西安歌舞剧院歌舞团以秧歌为素材,创作了有故事情节的舞蹈。如《送荷包》、《欢度新春》和《边区运盐队》等。《送荷包》描绘一对农村男女青年,在端午佳节相约定情的故事。舞蹈开始,一位多情、朴实的农村姑娘,羞怯地爱抚着一个绣花荷包,在会见爱人的路上奔走着。她被石头绊一跤,荷包掉了,她赶紧拾起来,轻轻地拂去尘土,天真地扭过头去瞪了石头一眼。在约定的地点,她正在焦急地盼望爱人的时候,一个开朗的小伙子出现了。她急忙拿着荷包,欲送而收,眼睛传出的神情,像是说“他真的爱我吗?”最后,她决然把荷包送给小伙子。这个舞蹈,是在秧歌《溜溜场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还吸收了东北秧歌舞《二人转》中的舞手帕和戏曲中旦角的整鬓等表现手法。舞蹈结构完美、情节细腻动人,简直像是一首抒情诗。这个舞蹈能这样亲切动人,也和它的音乐分不开。作曲者以葭县《绣荷包》做为舞曲的基本旋律,吸收了其他地区《绣荷包》中的乐曲,紧密地结合了舞蹈的情节。这个歌舞团的演员,在学习陕北秧歌的过程中,听民间艺人说,许多秧歌的舞蹈动作是模仿武术而来的。因此,近几年来,他们进而学习民间武术,扩大了秧歌的表现力。
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秧歌戏曲共同前进
在陕北农村,秧歌也在发展着。著名的秧歌艺人李六参加西安、北京等地的民间文艺会演时,看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舞扇、舞手帕等动作,就向这些演员虚心学习,丰富了他的舞蹈艺术。
秧歌发展了。同时也丰富了其他表演艺术。陕西省戏曲剧院演出的郿鄠[méi-hù]剧《梁秋燕》第一场里,农村姑娘梁秋燕在向她爱慕的刘春生自媒时,春生早已念意,故意追问是谁。演员在这里如果用古典中扭扭揑揑的表演手法,显然不适合这个现代人物性格。第一次排演时,秋燕的身子只是向后一退,导演和演员都感到非常别扭。以后,又采用秦腔“踏三锤”的表演手法,克服了压抑情绪的感觉,但是还不能充分发抒情感。最后,揉和了“踏三锤”和秧歌的舞蹈动作,在梁秋燕说“名字,名字,名字”台词的同时,二人同歌同舞,将这对男女青年的情绪,表现得恰到好处。剧中还有一些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都揉和了陕北秧歌。(附图片)
上左图:“陕北组舞”的一个场面: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翩翩起舞,欢庆丰收
上右图:陕北秧歌“送荷包”
新华社记者 来知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