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珠江秋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4
第6版()
专栏:

珠江秋意
周敏
“欲向枝头问秋讯,不识秋从何处来。”
按节令说,寒露已过,在祖国南端的珠江三角洲上,却依然是一派郁郁葱葱、生机万类的景象。
然而秋天毕竟来了。且看这满眼浓绿、色调就不寻常:深沉,强烈,有一种充实之感。
几个人,相约往这绿色的天地深处去探寻秋讯。
穿枝拨叶,越陌[mò]度阡,阳光下,到处都浮动着丰盈和渐趋成熟的气息。仔细品味,隐约还可以嗅到一缕淡淡的甜意。——是从沉甸甸的谷穗上飘散出来的稻香呢,还是从密挤挤的蔗林里逃逸出来的蜜汁?清澈的河涌两岸,队队列列垂袖欲舞的香蕉也惹人爱。
渴望已久的大沙田的景色,尽情地袒露开来。只见微风掠过,掀起阵阵涟漪[yī],怎么也望不到个尽头。那稻子的品种又粗又高,特别是靠边贪肥的一线,简直可以遮住眉头。
中山县素有粮仓之称;这沙田地带,按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也能提供三千到四千斤商品粮食。
“出粮食的地方嘛,应该多拿一点。”县委会的甘子源同志谦逊的笑笑,语气中不免带些自豪。“这土地也是真肥。只要你肯下力气,什么长不出来!靠近海边有处所在,干脆就叫做‘金斗湾’,那名字,不是平白无故取的。以前,国民党有许多官僚都抢着要来中山做官,无非也是看上了这块宝地,油水多。你们不知道,那时候呵——”他没说下去,微微地眯起眼睛眺望着远方,似乎回忆起了什么。
没有谁比这个又高又黑的汉子、珠江纵队的老游击队员更熟悉当地昨天的历史了。那时候,居住在这块可以称之为最肥美最富饶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却被迫过着一种贫困和屈辱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封建反动势力所加之于他们身上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正是为了结束这个罪恶的昨天,甘子源和他的战友们,才在党的领导下面,拿起枪杆,在这珠江三角洲上,进行了艰苦而又英勇的斗争,用鲜血开辟了走向今天的道路。
我没有问他现在人们的生活过得怎样,其实这一问也是多余。看看人们的精神状态,看看那一张张开朗和充满信心的面孔,你就明白了这一点。
最近,听说其他一些地区遭到自然灾害,需要支援,已经完成了公粮缴纳任务的中山县各个公社的社员们,大家商量商量,一下子又把自己富余的粮食卖了一千多万斤,并且还在继续认购。甘子源同志说得对:“出粮食的地方嘛,应该多拿一点。”
几个健壮的汉子和青年妇女散坐在基围上歇午,抽烟,谈笑。附近一间旧日留下的小土地庙刚给拆掉,看样子,是打算新建一座小码头;河涌里,歌声起处,轻悠悠荡出来几只满载肥料的小艇。秋收近了,得提早作好安排。这地方就是一条:缺乏劳动力,一年两度,抢收抢插,最是辛苦。近几年虽说已经调来了一些拖拉机,人们仍然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虽然是个出粮食的地方,但粒粒颗颗,也来得不容易!
在花园似的圣狮大队,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特意去看了看那几座小型电动排灌站。1959年下半年,他们自己动手,土法上马,给全省作出了第一个榜样。别看小,可解决了大问题:全大队三千多亩稻田,什么时候灌,什么时候排,由人一按电钮就成。一位老伯笑迷迷地回答我们的询问:“这稻子真也长得比历年都好,照我估,怕不有这个数。”他亮出了四只手指,“队里赶着修好一个十几亩大的大地堂,我怕还不够使哩!”
怎么,老甘上哪儿了?原来他一个人已经跑到前面那座秀美的长桥上,正自四处打量,一掉头望见我们,直招手,笑着喊:“喂,快来这儿,瞧有多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