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红旗飘飘编辑部内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5
第4版()
专栏:

红旗飘飘编辑部内外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当中有不少人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故事这类书和《红旗飘飘》这套丛刊。当你们读了这本书或那本书,读了这篇文章或那篇文章之后,一定会从中吸取着丰富的精神营养,会从革命前辈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实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可是,当你读到这些好书的时候,你想到过这些书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的吗?想到过这些书的出版过程吗?这里,我们谈谈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活动,也许是你愿意知道的吧?
“革命烈士诗抄”出版之前
读者们,你们在《革命烈士诗抄》这本书的开头几页,曾看到毛主席的题字、董必武副主席和林伯渠等同志的题诗,但不知道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也包含着革命前辈的劳动。在这本书出版发行以前,编辑部曾将样本送请董老等审阅。董老看了以后,对于全书编辑体例曾作了极宝贵的指示;林伯渠同志当时正在各地视察工作,经过四个多月辛劳奔波,刚从外地回京,就审阅了样本,并用尺幅大字为诗抄题诗一首;郭沫若同志在细读小字样本以后,也对书中传抄和排印上的讹误、标点和注释中的差错一一详加指点。
这本书初版以后,许多革命前辈和烈士亲属又提供了不少新的宝贵材料,并对增订本的工作给予极大支持。谢觉哉、李立三、南汉宸等同志热忱地提供了何叔衡、蔡和森、宣侠父等烈士的传记文章;蔡畅、杨之华、缪[miào]敏等同志详细校读了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等烈士遗作的抄稿。《贵州殉难者狱中遗诗》,在初版时不知作者是谁。这本书出版以后,作者生前的战友李策烈士的爱人丁毅同志写信告诉主编萧三同志,这首诗原是中共贵州思南县委书记、中共贵州省省委秘书长萧次瞻同志的遗作。
这本书的增订本初编工作已经完成,书中共收集了六十多位革命烈士遗诗近一百五十首,比初版本增加了二十多位作者,四十多首诗,其中有新发现的何叔衡、蔡和森、王若飞、柔石等同志的珍贵遗作。该书将在明年初出版。老革命家关怀青年的成长
优秀的革命斗争回忆录——《第一个风浪》一书于10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称赞。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经过。邓洪同志是江西省副省长,今年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三十余年的艰苦革命斗争,使老人染上不少慢性病。近年来,他的病时常复发,而且工作又忙,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写作显然有不少困难。为了支持邓洪同志写作,中共江西省委派了胡旷同志帮邓洪同志作记录整理工作。在组织的关怀帮助下,老人在几年当中,利用一些零碎时间,特别是利用养病时间,断断续续的从事这本书的写作。1960年夏天,邓洪同志在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期间,他放弃了一切会外活动,从旅馆迁居到西郊一个地方,利用会议空隙写作。那时,他时常失眠,加上天热,夜里总是睡不好,但他每天都很早起床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地和胡旷同志一起核对历史事实,推敲文字细节,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秘书劝他休息,他总是婉言拒绝,说:“既然这些材料对青年有教育意义,我们就应当尽最大努力快点把它写出来。”不久,邓洪同志患了重病,四肢瘫痪,神志时常处于昏迷状态(最近病情已好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着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秘书同志曾几次听到他在昏迷中念叨说:“青年需要,回忆录要写完啊!”在此之前有一次邓洪同志住在医院里,当他自己认为病危时,曾把秘书叫到身边,对他说:“回忆录恐怕写不完了,没有完成党给自己的这项任务,心里很难受。告诉胡旷同志,他已经记录下来的材料,一定要整理出来。”
为什么邓洪同志如此重视并积极写作革命斗争回忆录呢?他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发言中讲得很明白:因为革命斗争回忆录能够帮助青年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使青年懂得珍惜今天的胜利果实,鼓励青年热爱并积极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许多革命先辈们正是出自这种对青年一代的无限关怀,他们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甚至病魔缠绕在身时,而从事革命斗争回忆录的写作的。一切为了读者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了。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深刻地理解毛主席著作,团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尽快编辑、出版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回忆录,作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辅助读物。编辑部立刻召集了会议,决定先编一部《解放战争回忆录》,并且马上组织、编辑《红旗飘飘》十五集的稿件——解放战争回忆录专辑。
编辑部和印刷厂的全体同志都行动起来。仅仅一个多月,内容丰富的《解放战争回忆录》就同读者见面了。
与此同时,编辑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组稿线索,分别在北京和派人到南京、广州、沈阳等地组织稿件。凡编辑部拜访过的和接到编辑部信的老干部,当他们了解《红旗飘飘》十五集的编辑计划后,都表示愿意写出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对毛主席思想的体会。解放军某部副司令员看到编辑部的约稿信后,就打长途电话给编辑部,请编辑部派人去商量写作计划。当编辑部的同志赶到他那里的时候,他已经在着手准备写作了。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当时的作战地图,桌子上摊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上面用红笔划了许多记号,旁边放着一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战史资料和历次战斗总结材料。编辑同志一到,副司令员立刻向他讲述某次战役的经过和当时毛主席的英明指示,讨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经过反复推敲和核对事实,写出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才定稿。正是由于许多老干部的热情支持,《红旗飘飘》十五集才能迅速编成出版。从《在烈火中永生》到《红岩》
“我们并不想当作家,在新的生活里,我们觉得烈士们和我们仍在一起并肩战斗,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英雄形象纪录下来。”这是《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的作者说的一段话。他们抱着这样的动机,写出了这部动人心弦的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已两年多了。在这期间,读者的鼓舞和要求,督促他们继续写作。他们经过长时间辛勤的劳动,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红岩》。
回忆录和小说当然是两码事。回忆录里有的人物,如江姐,在小说里又得到了再现,但是她已经更丰满、更鲜明。有很多大家注意的人物,在小说里已寻不到名字,可是,他们已分别地做了模特儿,经过作者的艺术创造,以更完善的艺术形象矗[chù]立起来。敌我斗争的场面,也大规模地展开了。在一个少年儿童阅览室内
“当!当!当!……壁上的钟响了,时针指上十一点,我仍然在读着《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在这个夜晚,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是北京崇文区大石桥小学学生王文铎,在读了《烈士亲属的回忆》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后所写的读后感开头的几句话,这位小读者聚精会神,手不释卷地阅读革命回忆录、传记故事书的心情,也正是千百万小读者的心情。
崇文区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每天下午接待着川流不息的小读者。平时,来这里看书的小读者每天有一二百人,假日每天有几百人,此外,各小学以班为单位到这里借书的也不少,据今年1月到10月的统计,平均每月有九十六点一个班,1月份多至四百一十一个班。这些小读者最喜爱的读物是革命斗争故事,这类读物的出借率约占儿童阅览室全部借出图书的三分之二。今年“六一”儿童节,儿童阅览室还以这类读物为中心举办了“读书心得陈列”,崇文区有二十一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孩子们写了大量的读书心得,仅入选陈列展出的就有一百四十多篇。
小读者写的读书心得,叙述了他们的各种感受和收获,他们把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高贵品德,作为自己学习和行动的表率。大石桥小学学生耿新怀读了《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看到先烈们在狱中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锻炼身体,他联想到自己学习和遵守课堂纪律不够好,他写道:“当我上课不听讲时,那些先烈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他们的高贵品质就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不注意听讲的缺点马上就克服了。”崇文区东八角小学学生王业勤在读了《黄继光》一书后,写了一首诗:
“为了祖国的和平建设,
为了人民生活有保障,
黄继光,光荣牺牲在战场。
…………
黄继光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附图片)艾生文 苗地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