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下放干部带领群众辛勤建设江西老革命根据地 大茅山变成社会主义新山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6
第1版()
专栏:

下放干部带领群众辛勤建设江西老革命根据地
大茅山变成社会主义新山区
建成一座拥有二万九千多人的大型国营综合垦殖场,开垦荒地八千八百多亩,经营山林六十三万多亩,砍伐十五万立方米木材、三百万根毛竹支援国家建设,养猪四千多头。环山建立了造纸、酿酒、木料加工、发电等工厂,有了医院、银行、邮电所、俱乐部和一排排职工宿舍。
本报南昌15日电 记者刘光辉报道:著名的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大茅山,经过下放干部和山区人民四年努力建设,出现了一片兴旺景象。
四年前,记者访问大茅山时,曾为那里浓密的森林、漫山的毛竹等丰富资源所吸引,也为那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山林资源不能为国家建设服务而感叹。四年后的今天,大茅山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来到新兴的山镇花桥,只见溪河岸边堆放着大批待运的木材、毛竹,溪河两侧是一片片肥沃的田园,环山建立有造纸、酿酒、木料加工、发电等工厂以及医院、银行、邮电所、汽车站、俱乐部、招待所,和一排排的职工宿舍和社员新村。拔海一千多米的乌风岭上,厂房林立,入夜之后,满山电灯通明,机器轰响,简直成了不夜的山城。
花桥和乌风岭的变化,是整个大茅山区变化的缩影。现在,大茅山上建有一座拥有七个垦殖分场的大茅山综合垦殖场和七个人民公社,共有七万七千零一十八人;已有十三万亩耕地和八十八万亩山林资源被经营或管理起来,大茅山已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山区。
1957年冬季,平静的大茅山掀起了波浪,山区人民奔走相告:“老红军回来建设大茅山啦!”原来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率领五百多名机关干部奔上了大茅山。上山干部学习当年红军的坚强革命意志,用自己的双手,再加山区人民的热情帮助,在大茅山上迅速建起了一座国营综合垦殖场。四年来,各地转业军官、社会青年、城镇居民纷纷赶来参加建设。这座垦殖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座有二万九千多人的大型综合垦殖场了,它拥有七个垦殖分场、二十三个林场、九个农牧场、一个园艺场、一所劳动大学和一百多个大小工厂,成为开发与建设大茅山的核心。
在这四年间,建设者们兴建了七万七千平方米的厂房、宿舍等各种房屋,修筑了九十一公里的公路,开垦了八千八百多亩荒地,饲养有四千四百多头毛猪,经营山林六十三万多亩,垦复油茶山二万多亩,砍伐了十五万立方米的木材、三百万根毛竹支援国家建设。他们还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野生植物酿造了七百吨酒,制造了三百吨纸浆,提炼的松节油、原油、汽油达一千吨,松香达一千四百吨。
没有到过大茅山的人,大概以为大茅山能够这样迅速改变面貌,一定是国家投了许多资。垦殖场场长告诉记者:只是在1957年上山时,国家拨付了四十万元开办费;在1958年,全场的收入就有三百七十五万元,以后又是连年上升,1959年的收益超过了一千万元,1960年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元。他们没有别的“窍门”,办法只有一条:靠山吃山,靠山建设山。他们为了迅速开发山区的丰富的资源,同时解决建场资金,第一年确定了“以林业为重点、农林牧副渔工业等多种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针,与山区人民合作,一面组织力量上山取宝,一面在山下办起简易的加工工厂。第一年的收益,就使场扎下了根,给下一年发展生产准备了一批资金。
第二年,垦殖场贯彻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集中力量大办粮食。原来垦殖场靠德兴县供应粮食,第二年年初职工增加了几倍,需要的粮食更多,不能单靠外面供应了。然而垦殖场地区没有熟田,荒地也很少,又没有家底,一切要从头做起,一年内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是不可能的。场党委和职工们共同调查研究,找到了办法。他们看到各公社田多人少,单产低,平均亩产二百来斤,增产潜力还很大,可以供应垦殖场的部分粮食需要。于是,他们一面自己开荒地、修水利、积肥料,大办粮食;一面集中了九十多名干部和一部分劳力及拖拉机、犁、耙等各种生产资料帮助各公社提高粮食单产。同时,他们发展造林、育林、垦复油茶山等生产,安排了相应的力量继续开展了伐木伐竹、野生植物利用等多种经营。这套办法鼓舞了山区人民大办粮食的积极性。在垦殖场的帮助下,各公社的粮食产量这年都增加10%以上。由于各公社粮食大增产,再加自己生产了一批粮食,垦殖场这一年没有要外县供应粮食。垦殖场在第三、第四年中,一面继续帮助公社发展粮食生产,一面集中力量大办粮食。全场粮食总产量,第一年是二十二万斤,第三年就上升到一百四十万斤。
全场职工建设大茅山的信心越来越高,许多人纷纷把家属搬上了大茅山,有的青年在山上成家立业,决心干一辈子。大茅山简介
大茅山在江西德兴县境内,是赣、皖、浙三省交界地的怀玉山脉的中心,周围有三百里。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曾经率领红军在这里与敌人进行过英勇斗争。红军离开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过刀、屋过火”的血腥摧残下,大茅山区人口减少了一半,房屋少了三分之一,变得一片荒凉。解放后,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可是,由于遭受敌人破坏过重,人力又不足,到1957年,这里还只有四万一千多人,耕地十万四千多亩,无力开发山区。
大茅山是个万宝山。山上有造纸、榨油、酿酒和化学工业的原料,地下有铁、煤,深山的虎、豹、猴是珍贵的兽产,山涧瀑布、泉水是理想的水力资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