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归国侨胞八年辛勤劳动 常山农场农林牧副俱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6
第1版()
专栏:

归国侨胞八年辛勤劳动
常山农场农林牧副俱兴
据新华社福州14日电 国营福建常山华侨农场职工,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把一万三千多亩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荒野、丘陵和山岗,改造成良田、果园和热带作物的试验场地,在荒原上建设起了新的集镇。现在,这个国营农场内种着三千八百多亩水稻,亩产五百多斤;一千二百多亩番薯,亩产四千多斤;还开了一些果园和苗圃,种着香茅、香根、丁香罗勒、咖啡等香料和饮料作物。山岗上种了凤梨、桃树和热带果树共八千多亩。其中凤梨年产量达三十多万斤。1959年农场开始有余粮交售给国家;1958年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果苗、凤梨、香料等产品卖给国家。今年夏季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多,超额完成这一季粮食生产计划。
常山农场座落在云霄县境内。这里原来是一片红壤土的荒地荒山,并且严重缺水。1952年底,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决定在这里建立农场,来安置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菲律宾归侨庄明发带领了一百七十多个马来亚归侨来这里开荒,他们在国家支援的拖拉机的帮助下,第一年就开荒一千多亩,种了黄豆、番薯和甘蔗。但是,因为土壤没有改良,这年的收成却很不好。在困难的面前,党组织和政府不断地鼓励、帮助他们,政府还拨出一笔费用给他们用来改良土壤。福建省农业部门派来了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检验土质。当地党委和政府,又请有经验的老农来帮助他们想办法。老农告诉他们,红壤土的特点是土质瘦、土性酸、施不得化肥,要多施土杂肥、畜粪。
场员们决心要使红壤土“脱胎换骨”,他们把强劳力组织起来,到离场十二华里的海边去挑海土、捞海青苔来改良土壤。那年他们运了六七万担海肥下田,并且到山上烧了很多草皮灰。场里又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家禽家畜,增加有机质肥料。艰巨的改良土壤工作连续进行了四年,到1957年才基本完成,终于使瘦土变成了沃壤。
干旱也是这里的一大威胁。插秧时,往往戽一遍水插一片秧,还是插一片干一片。场员们决心大兴水利,他们从1955年起修了七个小水库和两条水坝,扩大了灌溉面积。1958年的大跃进中,常山附近建起了杜塘、瓦窑两个较大的水库,场员们修渠引水,水渠像蛛网一样密布田间,把场内的三四千亩地变成了自流灌溉的水田,过去十天不雨就要闹旱的常山,现在三个月不下雨也清水盈田了。
常山靠海,每年8月以后风沙特大。场员们每逢雨季就大量造林种树,道边渠旁全部种上桉树,山坡种上松树,几年来造林三千多亩,种树一千二百多万株。
经过几年的努力,常山华侨农场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生产发展很快。全场1957年起就做到了粮食自给,1960年粮食生产又比上一年增加一倍多。今年由于归侨新场员增加,生产发展更快,仅水稻种植面积就比去年早季扩大一倍多,全场十二个大队中有九个大队超过了包产计划。场里的经济作物、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存栏的猪有八百二十多头,牛五百一十多头,羊一千三百多头,鸡鸭等家禽五千多支。农场还建立了香料、碾米、制糖、农产品加工等工厂,一座座白墙红顶的房屋,在过去的荒野上整齐地建立起来。住宅区还有了缝衣店、理发店、供销店、照相馆等服务行业。场里建立了电影放映队、辟了球场、游泳池。
农场的场员们这几年中也有了很大变化。建场时全场只有三个共产党员,现在农场中有一百零三个共产党员,一百七十个共青团员。去年全场就有二百七十多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八人出席了福建省归侨、侨眷先进生产者会议。许多优秀场员被提拔为农场干部。许多人在农场里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建场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青年在场里结了婚。几十年飘泊在海外,直到五十岁还没有结婚的范贵、谢信、蓝俊荣都在农场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农场的小学里有一千二百多个学生,幼儿院、托儿所里有一千四百多个孩子。(附图片)
云南甘庄国营华侨农场归侨廖世隆(中)担任农场副场长。他和农场工人在田间研究水稻管理措施 新华社记者 张华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