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手足情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7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手足情深
厚海 丛竹
一个秋雨连绵的傍晚,从界河车站走出一个近四十岁的庄稼汉,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踏着泥泞的路,向邹县石墙公社草寺大队走去。
这个人是草寺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副队长张兴斌。他听说鲁西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涝灾害,就带了三十斤煎饼和五十元钱,去看望受灾的段玉臣一家。可是,积水隔断了道路,张兴斌只好返回家乡。
张兴斌与段玉臣,一个住在黄河以南的邹县草寺村,一个住在黄河以北的高唐县大段庄。他俩虽非亲戚,却有着深厚的亲如手足的友谊。
这友谊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里有一段曲折而动人的故事。
那是十二年前刚刚解放的时候。邹县草寺村一带大旱,眼看庄稼无望,二十三岁的张兴斌[bīn]决定带着一家老少出外谋生。
阴历五月十三日,一家五口人,破衣烂衫,带着一小包袱豇豆皮做成的煎饼,走出山村,向黄河以北流浪。太阳烤着头顶,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气喘吁吁,怀了孕的妻子面黄肌瘦,寡嫂领着小侄子,满面愁容。在北行的火车上,听说禹城一带年景好,他们就在张庄车站下了车。当他们一家人走到高唐县大段庄村头歇息的时候,一位年约四十岁的庄稼汉,放下手中活,走过来问清情由,便诚恳地说:“到我家去住吧,饿不着你们。”这人就是共产党员段玉臣。他把张兴斌一家人安置在自己在土地改革中刚分到的三间屋里,赶紧叫老伴做饭招待。从此,两家人就几乎成了一家人。张兴斌勤劳过人,能干的活抢着干;他妻子是个巧手,编席出众。一家人靠自己的双手劳动,靠段玉臣照顾,靠东邻西舍相帮,靠当地乡政府毕乡长的热情关怀,生活并不怎样艰难。当年9月,张兴斌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段玉臣家又送鸡蛋又送面。东邻西舍,也有送吃的,也有送用的。当寒冬来临的时候,段玉臣脱下棉袍子对张兴斌说:“你拿去穿吧!”到过年的时候,在大段庄住下的二十七名灾民,人人都分到了人民政府送来的衣帽鞋袜和米面柴草。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张兴斌和其他灾民,感到如同生活在兄弟姊妹之间。回乡十二年中,他与段玉臣年年通信。
今年七八月间,聊城、惠民、德州三个专区遭受严重的涝灾,张兴斌却比别人更增加了一份心思。他怀念着大段庄,怀念着段玉臣一家。恰好,那些日子雨总是不紧不慢下个不停,看样子一时不能下地,他便向队里请了假,带上食品和现款,去探望段玉臣。
他冒雨踏上了泥泞的山路,赶到了界河车站,搭上了京沪线北行的火车。火车开动了,过曲阜,经泰安,在济南以北跨过了黄河,向北急驰。随着火车轰隆隆隆有节奏的响声,他不断地回忆着往事:十二年前,他也是从界河上车,扶老携幼,逃荒北去的;……段玉臣今年大概快六十岁了,他那个叫“留小”的孩子该多大了?……不知不觉,火车到了张庄车站。但是谁知从这里到大段庄的路却被水阻住了。他四处打听,才知这一带的居民都转移出来了。可是段玉臣一家人被安置在哪里呢?他在车站上徘徊[pái-huái]着,长时间地向西南大段庄的方向望着,他打听不到结果,只好回家了。
张兴斌背着被雨淋湿的煎饼回到家里以后,他就利用大会小会,见人就讲黄河以北受灾的情景。他并生动地叙述往事来激发人们的阶级同情心。他说:我的孩子——蜜妮今年快十三岁了,大家都知道她是在大段庄生的。生她那一年,咱们这里大旱,除了地主和老富裕中农以外,80%的户都逃到那边去了。咱们受灾是他们救了咱;如今,他们受了灾,咱们应该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这个队里的干部和社员听了,有的感动得流了泪。有的人说:“咱们情愿少吃点,也要多卖点粮食,支援灾区。”有的还建议再积些干菜支援灾胞。六十六岁的刘合银老汉,抹着眼泪去找大队长说:“咱们是不是先给灾区送一些粮菜去!”
如今草寺大队户户在积干菜,家家节约用粮。全大队除如数完成征购任务外,还准备了一万五千斤干菜支援灾区。(附图片)
草寺大队的社员听了张兴斌介绍的情况,都非常感动。老农刘合银找着队长说:“咱们是不是先给灾区送一些粮菜去!”(苗地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