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桐城县种双季稻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8
第5版()
专栏:

桐城县种双季稻的经验
于明 盛英俊 吴进洪
编者按:9月15日本报第二版曾发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的调查报告,证明当地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文中指出:“种不种双季稻,决定于无霜期的长短,人口和耕地的比例。”安徽省桐城县虽然位于长江北岸,但纬度较低,无霜期较长,人多地少,有种双季稻的条件。而且这里种单季稻(中稻或单季晚稻)容易受旱。这个县经过几年的努力,认真解决种双季稻的水利、肥料、劳力、技术等等问题,使双季稻获得了较大的推广。桐城的经验可供各地研究参考。
安徽省桐城县从1955年合作化时,开始试验种双季稻,以后面积便逐年增加。近年虽然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每年仍保持在50%左右的水田里种植了双季稻,双季稻生产的粮食,则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0%—60%。因为种了双季稻,全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连年增加。其中双季稻的平均产量,从1957年以来每年都接近七百斤。粮食增产,群众的生活安定,交售给国家的粮食也有增加。今年虽然受旱更加严重,但是早中秋征购任务早已完成,晚秋已大部收割,丰收已成定局。
桐城县的事实说明,要想挖掘自然界的潜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增产措施。这不等于完全不变地因袭旧的耕作习惯,而是在原有耕作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深入钻研,对具体地区进行具体调查研究,找出真正有效的适合地区情况的增产措施来。
桐城县三分之二以上是丘陵和山区,三分之一是圩区,水田占全部耕地的89.2%,每人平均只有一点四亩耕地。人多地少,这是这个县在发展生产上客观存在的第一个困难问题。全县在一般年景降雨量虽然达到一千二百毫米,但分布极不均匀,多年来夏末和夏秋之交雨少,常成旱灾。据调查,全县三十二年来就有十二年遭到严重伏旱和夹秋旱。因为经常遭灾,粮食不能保收,单位产量很低,这是这个县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客观存在的第二个困难问题。
1955年,中共桐城县委根据安徽省委关于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的倡议,开始试种双季稻。他们一边试种,一边向过去种过双季稻的农民进行调查,都说明双季稻比单季稻产量高些。如1955年许多地方双季稻的产量都比当地的一季中稻多收二三百斤粮食。他们由此认识到,种好双季稻,正是解决本县生产上存在的两大问题的最好办法: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种了双季稻就比较容易地避开灾害,达到增产,因为:(1)利用当地有利的气候条件种早稻,可以避开不利的气候条件伏旱、夹秋旱和秋涝,使早稻保收;(2)多种一部分早稻,少种一部分中稻和单季晚稻。在早稻成熟时,把水集中用于受旱严重的单季稻上面,达到全面保收;(3)因为多种了早稻,相对减少了中稻和单季晚稻,栽插早稻以来积存的雨水,对栽插双季晚稻也有好处,双季晚稻可以避免旱灾;如果十分干旱,则早稻收割后改种旱粮,仍可多收一季;(4)螟虫繁殖盛期正在早稻成熟,晚稻栽插之间,所以也能较好地避开螟害。
桐城县还调查了当地的无霜期(二百一十五天到二百三十天),一般年景的降雨量(一千二百毫米左右),全年的平均温度(十四点五度,4月到10月的平均温度是二十三度),这些自然条件都适合种双季稻。当地既是人多地少,可开的荒地很少,而群众又有复种习惯,推广双季稻也比较容易。考虑这些情况后,县委在领导全县的农业生产上便做到了胸中有数。从1958年以来恰是年年都遭严重的伏旱和夹秋旱,他们坚持不懈地运用了这一适合当地情况的避灾增产措施,结果就少受了旱灾影响,得到了最近几年的连续丰收。
桐城县委认识了当地的自然规律以后,在种植双季稻最需要解决的水利、肥料、技术、劳力等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许多经验。
(1)桐城县原来的水利条件并不好。在1954年以前,全县可保收的面积还不到全县土地的10%。在1955年推广双季稻以后,特别是在1957年以后,桐城县委领导全县大规模兴修了水利,对原来横贯全县的四条河流都比较彻底地进行了整修,使沿河圩区二十多万亩水田摆脱了水灾,不但大部分改种了双季稻,而且收成稳定。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修了一些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工程,减轻了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干旱威胁。现在全县已有大部分水田在一般灾害情况下可以保收,并有十多万亩可以自流灌溉。这是桐城县为种双季稻创造的重要的水利条件。
(2)桐城县大量种植双季稻以来,在全县广泛地采取了花工最小,收效最大的以田养田的办法,即大量种植绿肥红花草、稻草还田、利用稻草烧土粪等办法,解决了种双季稻所需的大量肥料问题。并且由于积肥、运肥用工少,在肥料上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也解决了种双季稻所需要的更多的劳动力。过去桐城县种红花草的很少,从种双季稻以来,随着种双季稻面积的扩大,红花草的面积也随着扩大,1958年以来,每年红花草的种植面积都在十七八万亩,约占早稻面积的50%以上。因为它的肥效高,肥料多,所以一季早稻吸收不完,种晚稻时也只需稻草还田或者施上一些青草当肥料,就能基本供上晚稻所需的肥料。每亩红花草从种到收只要两个半工,而一亩红花草就可供两亩田用。群众说:“红花草,肥效高,种了一季红花草,能长两季好水稻。”种了红花草土地也变肥了。过去人们认为种双季稻就要剥削地力,会把地种瘦种死,可是桐城县的群众都说,种红花草和种双季稻把田脚都种活了,因为红花草对改良土壤的作用很大。
桐城县种红花草,早稻的肥料解决了,双季晚稻又很少占用其他农家肥料,这就既可节省农家肥料,又可以腾出劳动力来积造其他肥料。对保证旱粮作物和单季稻的全面增产也有好处。
(3)桐城县经过不断总结经验,调查研究,深入钻研,基本上掌握了种双季稻的技术问题。桐城县除了全面贯彻八字宪法以外,主要是根据双季稻的特点,抓住了合理安排茬口和育秧两个问题。而在技术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心目的正是为了解决双季稻的早熟高产问题。在桐城县推广双季稻头二年,因为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品种搭配不当,分布不合理,劳力负担不平衡,又加水利、肥料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有一部分晚稻减产甚至失收。桐城县委经过几年摸索,领导群众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他们在茬口和品种上进行了妥善的安排。种双季稻的田有一半多在头一年就安排种红花草,因为红花草可以提早在清明后翻犁做田,这就能够做到田不等秧,秧不等田,使早稻适时栽插。在春天育秧的时候又注意合理地搭配品种,譬如种耐寒的“有芒早粳”,可以比其他的早稻品种提早七天到十天插秧,只要种植的比例安排得当,就能提早季节,错开农活,到栽插晚稻时也就能够提早七天到十天空出田脚来插晚稻,使晚稻栽得适时,不误季节。
另外,他们在“芒种”时就下籽育晚稻粗老壮秧(秧龄一般在五十五天),使秧苗在秧田里延长了营养生长期,群众说,这种秧在栽秧时,是“带肚子下田”的,大大缩短了在大田的生产期,促使晚稻提前成熟。这样,也在季节上抢了时间。由于技术过了关,就使群众对种植双季稻有了增产信心,这也是双季稻能够在桐城大量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种双季稻是要多用劳动力的。但是桐城县由于在水利、肥料方面下了功夫,现在收到了效益,这就节省了大批的车水、抗旱、积肥、运肥的劳动力,又在作物的品种和茬口上安排得合理,减轻和缓和了抢收抢插时间劳力的紧张状况。加上桐城本来就是人多田少,所以多种双季稻多费劳动力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种双季稻究竟合算不合算?比种单季稻究竟能增产多少粮食?这个县在1957年以前,对双季稻的栽插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当时的双季晚稻产量比较低,有些地方甚至于失收。但是在1958年以后,群众掌握了双季稻的栽插技术,单季晚稻和中稻大部分因灾减产,而双季晚稻却避开了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双季晚稻和单季晚稻相比,单季稻产量就低得多。又拿1960年来比,全县的早稻平均亩产三百九十八斤,而中稻和单季晚稻平均亩产只三百七十四斤,从这两个数字来看,在受灾的年份里,只是一季早稻的产量就比单季稻高了二十四斤。
以上这个情况说明,在桐城县,种双季稻增产的粮食相当可观,而它又是在现有的耕作条件下,没有增加多少设备和费用就达到了的。所以像桐城县这样无霜期较长,人多田少的地区,在水利和肥料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只要领导有方,政策贯彻得好,是可以种双季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