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不甘落后志气高 集体生产方向明 艰苦奋斗领导好 小王家生产队一年大翻身 从底子最差生活最苦跃进到超产最多卖粮最快的先进集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19
第2版()
专栏:

不甘落后志气高 集体生产方向明 艰苦奋斗领导好
小王家生产队一年大翻身
从底子最差生活最苦跃进到超产最多卖粮最快的先进集体
本报讯 据新华日报消息:一个穷队翻身的故事,在江苏江宁县长江公社各个生产队里普遍流传。故事是说一个十六户贫农的生产队,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克服了缺粮缺草的困难,一跃而成为全大队产量最高、超产最多、完成国家征购任务最快的单位——营防大队的小王家生产队。
小王家 穷得很
小王家村原属陈店大队的余荡生产队。前年开了靖安河,把这个队一分为两,小王家的社员上工、吃饭要摆渡,十分不便。
去冬,公社根据这里群众的要求,决定把小王家划给河北边的营防大队。提起小王家,营防大队的人都很熟悉:大小五十六个人,只有六十四亩薄田。去年夏季发生草荒,每亩水稻只打到六十五斤。论农具,全村只有一张犁、一部旧水车、两头牛一老一小。社员呢,习惯于搞搞小副业。大队与靠近小王家的殷桥生产队商量,想让这个村参加他们生产队。殷桥的队长却说:“我们不能没有包袱背弄块石头驮呀!”小王家的人,听到东不要,西不收,也憋了一肚子的气。老老少少商量说:“我们是不是就单独成立一个队,咬紧牙关苦一个时候,闯出个好日子来。”
小王家生产队成立以后,生活上的困难固然不小,生产上的困难更大。首先是牛没有草。队长王高滨半夜睡在床上打主意,忽然想起身子下面铺了不少稻草,“这不是好牛草吗!”第二天一早,就把家里三张床上的铺草全扯下来,借给队里喂了牛。社员一看,家家户户都回家拆起铺草来,一凑,居然凑了四五百斤。牛没地方住,队长一家人好歹挤出半间屋子作了牛房。由于大家同心同德搞生产,加上公社和大队的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都得到了克服。
4月里,小王家二十七亩麦子长得还不错,估计亩产一百七八十斤。可是,征购任务怎样定呢?在大队召开的一次社员代表会上,几个超产队的社员代表说:小王家有困难,应当帮助,我们赞成免了他们的夏季征购。小王家的代表王高滨站起来发言说:“大家的美意我们很感谢。可是,征购粮是光荣义务,我们坚决完成,一粒不少。”
齐心会 团结紧
晚上回家,队长王高滨召开了个群众会,把代表会上的情形一五一十讲给大家听。最后说:“老少兄弟爷们,我们喝碗靖安河水起个誓,天塌地陷,也要争个小王家大翻身。”社员们说:“高滨,你放心,今后你说要下海,我们裤子都不脱!”参加会议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明照,鼓励他们发愤图强,还建议大家找找原因,情况明了,办法对了,干起来才更有把握。社员王高金说:“依我看,我们从前最大的毛病就是心不齐,碰到困难就各打主意。往后要闹翻身,头一条就得大家抱在一起。”另外,不少人提出,从前队里干活好赖都是男的十分,女的八分,要把生产搞好,定额管理评工记分一套制度一定要搞好。接着大家又商量了今后生产生活上的具体打算,多数人的劲头都鼓得足足的。
好队长 做榜样
为了抢季节,把秧栽下去,他们设法自己修好了一张坏犁,队长、会计都带头背着绳子和大家拉犁耕田。公社了解他们的困难,这时便调来一部拖拉机帮助他们耕地,结果提前两天栽完了秧。
为了给土地多加养料,全队二十一个劳力、十几个老人都起早摸黑地铲草皮、沤垃圾。公社从南京装来了几船阴沟泥,他们一得通知,就赶夜来回担了几趟。工具不够,王高滨队长的爱人朱长兰就把自己的水桶拿了来。大家一看,有的拎来了马桶,有的拿出了自家的稻箩。经过多方努力,他们到底给六十多亩田垩[è]上了底肥。到稻苗发棵后,社员们又投出八十多担好粪。队里付不出现款收购这些肥料,有些社员说:“算了,增产也是为大家嘛!”队长说:“那不行,等价交换,按质论价是党的政策,不能打折扣。”他和队委研究后,把塘里养的鱼捕了几担卖了,当时付了肥料款。
稻苗得肥,一天一个样。接着,他们又加工薅[hāo]了两遍草,扔了一遍草,拣了两次稗[bài]子,战胜了草荒。谁知接着又来了个旱。全队只一部破水车怎么个抗法?有困难,还是大家来想法嘛。这家拿出了几块板子,那家凑上一副龙骨。队长王高滨把自己的一副破车筒拿出来,用几条绳子捆捆绑绑,居然也车起来了。公社、大队支持了一些车板子,并运来一部抽水机帮助打水,干旱终于被战胜了。
在这期间,队委们根据社员的意见,又在各项农活中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包工定额、评工记分制度。三个作业小组,认真坚持做到了大包小评、日清旬结、检查验收等等制度,保证了工效质量不断提高。
穷村庄 大超产
全队社员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应得的报酬,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五百零一斤,那十四亩低洼田,平均每亩竟打了六百六十斤的粮食。这一季,全队收获了谷物三万七千多斤,全年产量超过包产指标一万四千多斤。他们选择了八亩产量最高、粒子最饱的稻子,晒了又扬,扬了又晒,送到了国家粮库。喜报在全大队传开了:全队有史以来小王家村首先完成了全年的征购任务!
还在秋收未了时,队长王高滨早又和队委、老农、社员们打起了明年的谱子。他们计划多开荒,包产面积扩大到八十亩;再添上两部水车、一套犁耙。眼下秋种,把三麦面积扩大十二亩,还要多施肥。在生活上也作了全面的安排,根据节约用粮计划用粮的原则,已经落实的口粮可以吃到明年新稻登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