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掌握全面和专攻一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22
第5版()
专栏:

掌握全面和专攻一门
叶浅予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和步骤,一直有许多争论。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掌握全面呢,还是专攻一门?
掌握全面是掌握人物、山水、花鸟的全部技能,专攻一门是专学其中的一门。
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成家,由来已久,考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画家对题材的偏爱,在发展中独立分工所促成。中国画的传统十分丰厚,各个门类的技法又都有独特的一套,比如人物画里的各种描法,山水画里的各种皴[cūn]法,花鸟画里的各种勾法、点法、染法等等,一个画家费一生精力,不可能样样精通,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历史上每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大都擅长一门磨炼成一手绝技,因此,提到某一个画家,总要问到他擅长哪一门,属于哪一派。这种社会要求,促使中国画家不仅对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大门类中要有专长,甚至在其专长的一门中,特长某一种题材。远之如唐朝戴嵩[sōng]的画牛,近之如徐悲鸿的画马,都获得欣赏者的特殊偏爱。戴嵩的牛和徐悲鸿的马,本来画得就好,由于欣赏者的督促和鼓励,画家精益求精,因而他们就以画牛画马的专家活在群众中间了。但我们知道,戴嵩并非只知画牛,徐悲鸿更非只知画马。根据画家的经验,要把牛马画好,只学画牛画马是不成的。
凡是有成就的画家,都具有全面的技法修养。就近说起,齐白石虽以草虫花卉见长,但他的人物山水也不弱。从他的艺术成就发展过程来看,他的独立风格是四十岁以后开始形成,六十岁以后趋向成熟,他说他四十岁才画山水,这就说明这个时期对他的重要性,如果他单学草虫花卉,不去接触人物山水,他的艺术造诣[yì]恐怕不一定能达到今天的高峰吧?以清末的任伯年而论,不仅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而且工笔勾勒和写意泼墨也都有几手。明代以人物画著称的陈老莲,山水和花鸟的造诣也不在人物之下。再远一点,元四家和南宋的刘、李、马、夏,都是历史上很重要的山水画家,但他们的基础并不止一手山水,看一看马远的《踏歌图》,便可看到马远的人物功力。若再远溯[sù]上去,在人物、山水、花鸟的界限还没有分清的晋唐时代,画家的修养不用说更是全面的了。
由此可知,掌握全面,是学习国画的正确方法。在没有学校之前,学习国画的步骤有两种:一种是,先攻一门而后涉及其它。另一种是,先学全面而后专攻一门。前一种多半先拜一位老师,学到相当程度之后,另拜老师,分阶段学习。后一种可以拜一位全能的老师,或同时拜几位老师,人物山水花鸟同时上手。拜了一位全能的老师,老师还是按门类分先后来教,一般先由画鸟入手,山水其次,人物在后。同时拜几位老师的,今天上这位老师家去,明天到另一位老师家去,排着队学。这就和学校的排课制度差不多了。
只攻一门,不及其它“单打一”的学习方法,在过去也是普遍存在的。第一,由于中国画的不同门类和不同画派的技法繁多,不可能全部掌握,与其顾此失彼,不如抄条近路,专学一门,既省事又省时。第二,在旧社会里,要拜一位名师并不容易,拜了一位,也只能学他专长的一套。第三,在社会的供求关系中,只要画家能够站住一门,就能立脚。在旧社会里,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妨碍一个有才能的青年获得正规的学习和正常的发展。
在现在的美术院校里,人物、山水、花鸟各门的教师配备齐全,足以满足全面培养的要求。但要不要专攻一门,和在什么时候起开始专攻一门,有争论。这个争论是:有的不主张分科,有的主张分科。
不主张分科的理由,认为擅长一门是毕业后个人的创作实践和社会需要逐渐促成的结果。学校的任务只能给学生一个向专长发展的基础,不可能深入一门。
主张分科的理由,认为人物山水花鸟有所专长,是社会的需要,学校的任务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满足这个需要。掌握全面和专攻一门并不矛盾,可以齐头并进,相辅而行。所以在学校必须重点专攻一门。
照目前情况看,这几年由于大力提倡人物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物基础较好,山水花鸟较差,这反映了学校对人物的重视,相对削弱了山水花鸟的教学。
加强对人物画的教学,扭转了近代中国画不重视人物的偏向,对于中国画在新条件下的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成果是,使中国画和中国的革命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在短期内培养出了一批擅长人物画的新人,加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美术队伍。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由于山水花鸟课的相对削弱,山水花鸟的专业大有后继无人之感,这是工作中的一个漏洞,美术院校有责任赶快来调整这个不平衡的状态。要调整,必然要加强这两门课的教学,然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加强了这一门,就会影响另一门,岂不是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当然不能重复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
所以提早分科,几面兼顾,是解决矛盾的较好方法。
有人担心分得过早,会导致过去那种单打一的毛病。对,单打一应该反对。所以在安排分科时,必须充分认识掌握全面和专攻一门的正确关系,只有在掌握全面的基础上,才能把一门学深学透。但也不能片面理解这种关系,比如,有人就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技能之后,才有专攻一门的可能。把二者互相促进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从属关系,显然是很机械的。
分科学习的又一种障碍是,对人物山水花鸟各门之间的关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人物是主,山水花鸟是宾,学人物同时学山水花鸟,是为解决背景和陪衬的需要,这叫做山水花鸟为人物服务,根本否定山水花鸟的艺术特色和独立地位。这种对待民族绘画传统的轻率态度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加以澄清。
从中国画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在近代,花鸟特别活跃,山水居于中游,人物停滞不前。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有其历史背境和社会原因,这里暂且不去分析。我们知道花鸟画的发展较晚,越近活力越强;山水画在宋元明时期,百花齐放,积累了较丰富的艺术经验。人物画则由于文人士大夫不积极提倡,唐宋以后退居于山水花鸟之后,停滞下来,直到清末,吴友如、任伯年起自民间,才又逐渐复兴。这个事实说明,近代国画的遗产,山水花鸟最丰富,人物较单薄。专攻人物而同时学习山水花鸟自然是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决不是单纯为了背景或陪衬。同样专攻山水花鸟而同时学人物,自然不是单纯为了在山水花鸟画里加人物。
有人问到花鸟画的范围应该如何定法,是不是只包括花卉翎毛?假使从字面的含义出发,可以这样理解;要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那末,虫鱼鸟兽,花木蔬菜,梅兰竹菊,都可以归到花鸟画里去。又如,山水这个概念,现在也不能狭隘[ǎi]理解,有人主张把它改为“风景”二字,似乎可以把范围扩大些,其实还是有缺陷的。就人物画而论,何尝能把人物的活动范围包括尽净。只要我们在认识上不拘泥于现成的框框,名称不改,也仍然适合。事实上,许多作品是很难分清界限的,比如,潘天寿的《初晴》,算山水还是花鸟?山东艺专的《举世奇创》算人物还是山水?又比如,齐白石的《算盘》,到底算哪一门?
在古代,中国画曾经分为十三科,到了近代,归纳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因为事物在发展,不能担保今后的分科不会起变化。但是,到今天,人物山水花鸟的界限到底还没有被彻底打破,所以还是可以沿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