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多瑙河畔建钢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23
第5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多瑙河畔建钢城
本报记者 魏凌冰
近来,在罗马尼亚加拉茨附近的一块小平原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里工作的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这里生产的不再是粮食,而将是钢铁。罗马尼亚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就要在这块多瑙河畔的土地上建设起来。
在这块小平原上,小麦刚刚收完,就开来了掘土机、筑路机、载重卡车。成排的掘土机伸长着脖子,此起彼落;载重卡车摆成长蛇阵,在工地上??驶过。罗马尼亚六年计划(1960—1965年)中规定的这项大工程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批开工的建设项目是这个企业的铁工车间和铸造车间等。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打地基。
远在这个钢铁联合企业还没有确定开工日期以前,就有许多申请书从全国各个角落纷纷投向加拉茨。写这些申请书的人有洪尼多阿拉的钢铁工人,有摩尔多瓦的农民,也有正在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要求都是相同的:请答应我吧,我想做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一个建设者!
现在,已有成千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为未来的钢铁工业中心进行着忘我劳动。二十一岁的掘土机手达尼埃尔就是其中的一个。别看他年纪小,“列宁”水电站的建设有他一份功劳。他的母亲曾劝他继续读书,不要去建设水电站。他的回答很干脆:“工地也是学校!”今天,达尼埃尔的愿望是:“我首先建设这个企业,然后学点别的技术,就在这里工作一辈子。”
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设计产钢能力是每年四百万吨,比罗马尼亚1960年的全国钢产量还多一倍以上。到1965年这个钢铁企业部分投入生产时,罗马尼亚的钢产量将达到三百三十万吨,也就是比1938年的钢产量(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还高十倍多。到1970年,由于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全部投入生产,罗马尼亚将生产七百五十万吨钢,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约合三百六十公斤,而在1938年每人只合十八点二公斤。
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者们一想到上面这些数字,就感到特别兴奋;不论是喀[kā]尔巴阡山的寒风,还是工地上的灰尘,他们都毫不介意。为了把工厂早日建成,他们开展了热烈的劳动竞赛。
掘土机工作队的工长哈尼阿说:“自从我们开展了劳动竞赛,每个人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的确,他们的工作进展得很快。掘土机手塞卡勒每天能挖四百五十到五百土方,超过工作定额一倍完成任务。不能不提一提另一个掘土机手勃莱舒,他立志要赶过一级劳动勋章获得者阿福代茨。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现在已比阿福代茨多挖了二千多土方。到9月底为止,掘土机手们已经挖了十六万土方。
运土的司机们也干得很出色。阿道尔夫领导的工作队曾转战过好几个建设工地,现在这个工作队的八个伙伴又一同来到新的工地。他们开着载重八吨的大卡车,工作得又快又好。
建筑工人们正开始为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职工修建包括三万套房间的住宅区,还将修建许多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和运动场。十年后,随着这个钢铁企业的发展,加拉茨市的人口将增加十万人,成为拥有二十万人口的大城市。(附图片)
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工地 罗马尼亚通讯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