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淮北农民为什么喜欢种高粱?——安徽宿县三八公社杨圩大队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25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淮北农民为什么喜欢种高粱?
——安徽宿县三八公社杨圩大队调查
中共宿县县委写作组 本报记者 石正章
安徽淮北地区的农民,喜欢高粱小麦轮作,即春天种高粱,秋天收了高粱之后再种上麦子。去秋,淮北各地给今年春种高粱增留了较多的茬[chá]口,使高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四百八十万亩。这些高粱地就成了今年种麦的好茬口。
淮北的农民为什么喜欢高粱小麦轮作?种多少高粱才算合适?最近,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在一向有种植高粱习惯的宿县三八公社杨圩大队作了一次调查。
高粱茬种小麦增产显著
杨圩大队的社员喜爱高粱,首先是因为高粱茬种小麦,增产效果显著。这里用高粱茬种的小麦,一般比豆茬麦或山芋茬麦的产量高30%—5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春种高粱比其他秋收作物收的早,把地翻耕后,能晒一个多月,到秋分才种麦,就有利于小麦增产。
种植高粱对全年的粮食生产是否有影响呢?根据调查的材料来看:这里的高粱亩产可达一百五十斤,比山芋(甘薯)亩产二百斤(按四斤折干计算)是低一些;但比起麦子和豆类作物还是高的,这里豆麦两季的产量只有一百一二十斤。有人说“种高粱只能两年三季,复种指数低,别的作物可以两年四熟。”从复种指数看,是要少种一季,但从淮北地区地多人少等具体条件出发,二年四熟比二年三熟并不怎样上算。我们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进行了多次座谈,他们用1956年和1957年几种不同的主要轮作制的平均实收产量,作了对比:二年三熟的高粱—小麦—豆类轮作,比二年四熟的小麦—豆类—小麦—豆类轮作的合计产量高一百斤;而二年三熟的高粱—小麦—山芋轮作,则比二年四熟的小麦—山芋—小麦—山芋轮作的合计产量低二十斤。这就大体上可以看出:高粱二年三熟的产量,比麦豆连作高得多,比小麦山芋连作稍低。但是高粱的副产品多,用途之广,这又是山芋及其他农作物比不上的。一般作物都是“斤粮斤草”,而高粱则是一斤粮四斤秸和叶,一般每亩可收秸叶六七百斤。这些副产品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用途不下三十多种,被社员看作是农家一“宝”。此外,高粱与小麦连作,少种一季,节省的劳力畜力和肥料就可用来加强对别的作物的加工管理,也有助于其他作物的增产。
调开茬口 调节农活
适当安排高粱的茬口,还具有错开农活、减轻劳力畜力不足的压力。“高粱不忙人”。高粱地秋耕、冬耕和春耙都是农闲时期,春分、清明播种也是农活较少的时候,种后半个月,才轮到种谷子和扶春山芋垅。这些活干完,正好又可锄高粱地了。这段时间有个把月的空隙,高粱可以连锄三遍。等到6月间,收了麦、种好豆子,高粱又可趁空锄第四遍。以后,其他夏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农活多起来了,高粱地不锄也能保收。立秋收高粱时,又正好是夏种作物田间管理基本结束的时候。由于高粱收得早,就可提早耕地,这就减轻了秋收秋种的压力,对适时秋种、提高播种质量都有好处。
从以上的情况看,种植高粱在淮北地区能够促进小麦增产,并在当地的耕作制度中起着调开茬口、调节农活的重要作用。但是,究竟种多少高粱才算合适呢?这要根据劳力、畜力、土地、水肥等具体条件而定。
杨圩大队的生产条件不算好,全队平均每个整半劳动力负担耕地九亩八分,每头耕畜负担耕地五十亩。这里土地贫瘠,肥源缺乏。从这个队的情况看,高粱种植面积不能过少,少了会使农活集中,人畜力忙不过来,地力养不过来。1960年,这个大队就吃了少种高粱的亏。这一年高粱只种三百五十亩,占耕地面积的3.2%,造成当年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农活高度集中,争肥争劳力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队接受了这个教训,今年春种高粱面积即扩大到一千六百零四亩,占耕地面积的14.7%。这样,农活错开了,争肥料争劳力的矛盾也就小了,耕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高粱地也不能安排得过多,过多了对全年增产也是不利的。营西生产队就是一个例子。今年这个队春种高粱八十亩,占耕地面积的25.4%,每一个劳动力合三亩多。由于高粱比较费工,种得过多便不能适时做好高粱种管收等农活,误了季节。结果,每亩产量比邻队低二十多斤,其他作物的耕作管理也受了影响。
根据以上原则,这个大队计划明春种植高粱的面积为一千七百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6%强,比今年扩大了近一百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