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3
第4版()
专栏:

  墨枕书
我国的墨,很多人都相信元朝陶宗仪所说:“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至魏晋时始有墨丸”(《辍[chuò]耕录》)。可是,宋朝的高承却依据后汉李尤的《墨砚铭》认为,墨与砚“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事物纪原》)。高承的说法虽早,但无事实根据;陶宗仪的意见则未免太武断。因为许慎在《说文》中便已指明:“墨者黑也,松烟所成”。我国至少在后汉时便已有了松烟制成的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陶宗仪的《辍耕录》却保存了一段颇为珍贵的关于“徽墨”的史料。据陶宗仪说,
“徽墨”的起源是有位名叫奚超的制墨师和他的儿子奚廷珪一道,“自易水渡江,迁居歙[shè]州”。他们所以在歙县定居下来,是那里有许多可供制取松烟的松树。由于奚氏父子的努力,他家制的墨名重一时。以致南唐李后主要奚廷珪担任政府中的“墨官”,并赐姓为“李”。
关于李廷珪的墨有许多的传说,说是非但硬到可以削木,并且还能浸在水中,三年不坏。又说这种墨所以如此坚牢,是他们在制墨坯时要“捣三万杵”。“三万”或许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以相信,李氏父子对质量的要求一定非常严格。
后人对李氏父子的遗墨真是视若瑰宝。宋朝的制墨大师潘谷,在秦少游处看到半锭“珪墨”,连忙作揖说:“真李氏故物也,我生再见矣!”言下之意,似乎只要看到一眼,便不虚此生了。还有一位爱墨成癖的吕行甫,得到一锭李廷珪的墨,舍不得用,只敢用舌头来舐[shì],以示景仰。苏东坡也曾将李廷珪、潘谷等十三家的名墨,“书杜(甫)诗十三篇,各于篇下书墨工姓名,因第其品次”(见《春渚[zhǔ]纪闻》)。
墨,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质量好的墨,墨迹经久不变。葛洪在《神仙传》中提到,汉桓帝时有一个名叫王远的“仙人”在宫门题了一些皇帝很不欢喜的字,桓帝命人铲去,可是铲来铲去铲不掉,因为墨迹已经渗入木材中。
自从有了进口的“西烟”,墨的质量便每下愈况,等到全国快要解放时,拥有上千年历史、世界驰名的“徽墨”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古老的“徽墨”才恢复了它的青春,成为中国人民描绘和歌颂自己祖国的利器。(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