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锡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3
第4版()
专栏:百花园

  锡剧
  古平
锡剧是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流而成的一个剧种,现在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最初在江南农村中,流行着一些山歌小调,以后经过不断提高,发展成为对口唱。清代同治年间,又由初期的坐唱形式衍变为戏剧形式。开始,一般只有两人登场,称为对子戏。后来,从一男一女表演的对子戏发展到五六人以上的同场戏。由于情节的简繁,角色的多少和剧情的不同,又有小同场和大同场的分别。清光绪二十九年间,随着沪宁铁路的修建,锡剧进入城市。这时小同场戏的剧目仍保持着浓厚的农村气息;大同场戏的大部分剧目是从宝卷、弹词或其它剧种中吸收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发展。一方面很多剧目失去了原来那种健康朴实的特点,才子佳人的戏逐渐增多,同时也出现了“玉蜻蜓”、“珍珠塔”等好戏。解放前夕,锡剧上演很多取材于章回小说的连台本戏。其中有像“樊梨花”、“红楼夜审”、“王华买父”等好戏,也有不少神怪迷信戏和色情凶杀戏。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锡剧备加摧残,加上当时社会恶劣风气的影响,锡剧本身许多优秀传统已是奄奄一息。解放后锡剧才绝处逢生。文化部门和各剧团有计划地帮助挖掘整理和改编了“双推磨”、“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等许多优秀剧目。“双推磨”是由原来对子戏的“磨豆腐”和“小寡妇粜[tiào]米”两个剧目合并整理出来的,剔除了原剧中对主人公的歪曲和黄色庸俗的成份,突出描写青年寡妇和青年雇工通过劳动和互相帮助,冲破封建束缚结为夫妇的故事。锡剧还创作和上演了不少优秀的现代戏。
锡剧的腔调最初只有“簧调”,后来发展了“说头板”、“反工老旦调”,又吸收了徽戏的“高拨子”,杭剧的“大陆板”,申曲的“三角板”,苏剧的“迷魂调”等,并将苏州的“文书调”改编为“玲玲调”,这就大大丰富了锡剧的唱腔。锡剧音乐工作者又在原有曲调旋律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新的曲调,发展了锡剧的音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