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锤炼——访独舞演员崔美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7
第5版()
专栏:北京通讯

  锤炼
  ——访独舞演员崔美善
  本报记者 周建英
一位绸裙曳[yì]地、腰系长鼓的朝鲜族女子,俯首背立在淡淡的曙光中,宛如一座凝神沉思的塑像……。良久,音乐悠悠响起,她肩臂轻摆,仿佛从遐想里苏醒,环视晨曦[xī]中人民公社一片丰收景象,俄而弯腰缓行,俄而仰身细步。伴着一阵阵动听的笛声,她双手灵活地在长鼓上拍出各种速度和音响的鼓点,有时用面部表情向台下“亮相”,和观众交流喜悦;有时现出含蓄的眼神和微笑,仿佛在感谢观赏者的赞美。在跳完急速的原地旋转舞步后,她泰然自若地稳住一个优美的身姿。不久又热情地踏着大步满台飞旋,忽然在最快的音乐旋律里顿时煞住……。
这是中央歌舞团演员崔美善最近在首都举行的“独舞、双人舞表演会”上表演《长鼓舞》的情景。她的表演获得首都观众和舞蹈界的好评。她跳得比较稳健、准确、优美;给《长鼓舞》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现出一种清新的独特风格。这位年青的朝鲜族演员,过去担任《孔雀舞》的领舞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得过金质奖章;她表演的维吾尔族《盘子舞》、蒙古族的《灯舞》等舞蹈,同样博得好评。她是怎样逐渐掌握舞蹈艺术的呢?崔美善向记者介绍了她探索舞蹈表演艺术的经过。
贵 在 创 新
“我想,一个独舞演员应特别重视向群众学习和在表演中发挥独创性,否则就很难显出舞蹈的生命力。”崔美善一开始就同记者讲了她最初演《长鼓舞》失败的故事:她是一位民间老艺人的女儿。从童年起就酷爱《长鼓舞》,她小时候看大人们表演《长鼓舞》有时看得连吃饭都忘记了。1959年她在中央歌舞团领导的鼓励下到延边去采风。在延边歌舞团和延边艺术学校以及老艺人杨相镐的帮助下,很快就学会了《长鼓舞》,而且开始在首都表演。当时人们看了说:你能表现出朝鲜族女子端庄、安详的特点,但是,缺乏一种新鲜感觉。
缺乏一种什么样的新鲜感觉?崔美善对这个问题日思夜想。她同导演、其他演员多次交换意见后,逐渐懂得:时代变了,《长鼓舞》应该有新时代朝鲜族妇女的气质。但是,怎样去体现这种气质呢?
去年冬天,崔美善和编导李仁顺(朝鲜族)再次去延边,决心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在一个月的采风学习当中,她同朝鲜族妇女们同欢乐、共歌舞,亲身体验了她们有柔有刚的性格和感情,并时刻在想着怎样把这种真挚的情感融化到舞蹈中去。
日 锤 夜 炼
崔美善为了练好每一个舞蹈动作,尽力使它准确、稳健,给观众留下鲜明的美感,她就从第一个独舞的舞蹈动作琢磨起。夜深人静了,她还背着长鼓,在镜子前变换各种身段,揣摩、学习各种新的姿态。她对自己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优美,而是要使每个动作能确切地表现今天朝鲜族妇女性格的特征。有时练得很累,还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动作,她就躺在床上继续想,一旦当一个新的动作出现在脑际时,她就立刻拧开灯,又站到镜子面前练习。
当她满意地选定一个动作后,就反复地苦练,使自己牢固地掌握它。由于《长鼓舞》的节奏复杂,舞步繁琐而吃力,不留神就会脱节。崔美善天天听伴奏乐曲的录音,体会丰富的音乐语言,再细细设计鼓点的落音,和手足的舞动如何作到协调。崔美善说:因为独舞表演时,一个破绽都会影响观众的艺术享受;即使一个很小的生硬动作,也会给观众以不好的影响。
崔美善最后说,在舞蹈艺术修养方面,她还是幼稚的,很需要不断地向老一辈的舞蹈家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